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禅,又称“禅那”,有“静虑”“思维修”“弃恶”等义,习惯与禅定、禅修、禅法等并称而成为具有特别意义的名词。禅是源于印度的一种禅定方法,随着佛教传入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之后...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禅,又称“禅那”,有“静虑”“思维修”“弃恶”等义,习惯与禅定、禅修、禅法等并称而成为具有特别意义的名词。禅是源于印度的一种禅定方法,随着佛教传入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之后,逐渐形成了佛儒道文化信仰体系中普遍施用的一种“开悟见性”之法,进而演变成“安身立命”的一种生活智慧,传承至今。《六祖坛经》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在现象所迷惑所束缚,也不能被内在意念所误导所纠缠,内心保持冷静与平和,举止能够自持与理智,心行相应,清净善美,就是禅定。这有如《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一种方法,禅有“坐禅”之意,如达摩面壁,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之法,而到达“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寂静思虑,身心轻安;作为一种智慧,“禅不用坐”,而实现“坐亦禅,行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身心合一,生命升华。
我们谈禅、谈禅定,不能谈玄说妙,不能脱离人生实践,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社会人群。这正是禅的“实践性特质”。面对生活,禅的方法能使我们冷静与清醒。在梁漱溟先生看来,文化涉及的不是个体的人,而是在相对稳定的社团中的人的生活,文化的问题实际上归结为生活的问题,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生活就是“意欲的相续”,由我们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形式演变成一个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不同形态,产生不同的社会与人生之发展路向。禅对生活的态度,就是从整体的、关联的、连续的生命互动过程来理解的,将生存和死亡、快乐和痛苦、染污和净化、系缚和解脱等相对的生活内容,作为一个彼此相依、连续不断的过程来加以思考。生活不应当只是一种机械的曲线回环与重复,更不应当只是满足个人贪欲的无限膨胀与独享。
生活中,不少痛苦来自于心灵的封闭与精神的僵化。看破、放下、自在,是禅的智慧。世间万象,特别是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是时代和个人的因缘聚合、因果相应,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原本是自然而然的,希图任由主宰而恒常不变都不可能,即所谓“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洞悉了这一法则与真理,就是“看破”。“看破”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让我们看见“我”的虚妄和自我的真相。但我们还需要落实在行为上,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人生。这就需要“放下”,放弃自我执著,要想获得身心的轻松与愉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放下。人要活得心安理得,活得自自然然,活得有品格有格调,才是真自在,这是一种从心底里透发出来的彻底达观、轻松、愉悦。有诗云“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有了这样的心境和自在,生活便如“雨过竹风清,云开山顶露”一般的灵动与净明。(摘自 2014年8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第一段中“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禅是一种由古代印度的禅定法经过“中国化”后逐渐形成的“开悟见性”的方法。
B.禅是人的内心冷静平和外在自持理智的一种清净善美、不为物役的人生境界。
C.禅是一种让我们面对现实进行内在反思、调身调息调心、获得智慧的生命状态。
D.禅是执著于顿悟与神通进行谈玄说妙的禅修,是追求精神境界的不二法门。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本文认为禅与儒道具有通融性,是一种可以解决心灵封闭与精神僵化问题的智慧。
B.禅对生活的思考,是将相对立的生活内容,作为一个相连、相续过程来加以思考的。
C.本文引用诗句,巧妙地阐释了灵动、澄澈、明净的自然境界与禅的自由自在的心境。
D.禅的智慧其实就是看破、放下、自在,走出被物欲所蒙蔽的心灵泥淖,享受生活的智慧。
3.从文中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禅”具有很大的魅力,它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