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
回答题目:2621条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1)时间与历史条件:
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
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
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
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2)大学与小学
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泮宫”.
(3)国学与乡学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国学之外,又有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由于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名称,如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
(4)家庭教育
父母就是幼儿最初的教师.当时重男轻女的现象非常严重.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都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六艺”教育
六艺: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锑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礼”和“乐”密切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驭战车的技能.“书”是读书、写字.“数”是计数.“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