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查题吧
2000万题库,覆盖所有考试类目,免费查题
今日已更新
10
道题
搜索答案
热搜 :
广东省
文科
历史
上学
肇庆
学年
首页
>
试卷信息
广东省肇庆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16周历史文科晚练考试试题及答案
1:
19世纪90年代末,某著述刊出后,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被守旧顽固派攻击为“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叛逆之作。该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 C.《变.........
2:
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材料中所说的“觉醒开始”的具体表现是 A.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B.维新派政治改良潮流的兴起 C.义和团.........
3: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要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段的核心是 A. 致富才能自强 B. 发展工商业是致富强国的必要条件 C. 办学才能振兴工商业,达.........
4:
“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材料主张 A. 兴办洋务 B. 实业救国 C. 实行“商战” D. 学习西方......
5: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学习西方的技术 C. 中.........
6: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中,他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是 A. 用今天的.........
7: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撅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 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 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 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D. 洋务派对.........
8:
观察下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B. 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 C. 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D. 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
9:
“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最进步的思想。”(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脑戈登语)对这里的“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理解是 A.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 改革封建专制.........
10:
有人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这反映出其思想主张是( ) A. 反对学习西方 B. 中体西用 C. 变法改制 D. 民主共和......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王韬的主要活动 1849年 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 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
12: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
13:
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60年里,中国先后出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的主张虽有不同,但都 A. 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统治 B. 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C. 有利于传.........
14:
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中写道:“有关西方的事务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70年代和80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90年代就称为‘新学’”,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清政府民主制.........
15:
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震动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
16:
青年胡嗣穈在某书中看到“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话,想到当时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此后便将“适之”作为自己的表字,偶然用“胡适”作笔名。胡嗣穈改名主要归因于 A. 魏源《海国图志》的.........
17: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友情链接: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