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题目详情
关于文字的歇后语
题目内容:
关于文字的歇后语优质解答
一 文字的起源
(一)文字起源的历史时代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诞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语言的起源,距今至少有上百万年,人类最早的文字诞生到今天,最多也不过五六千年.文字的创造,要有充分的社会发展的条件,即必须在社会发展到迫切需要文字,并有能力创造文字的时候,大约是在氏族社会的末期或奴隶社会的初期,但也并不是任何一个社会到了这个时期都创造了文字.
原始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的生活简单.作为社会细胞的氏族公社,成员不多,据有的地理空间不大,氏族成员的生息、劳动、分配、消费,主要在狭小的范围内进行,很少和外界接触.氏族组成的胞族和部落,规模也有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这样社会条件下,人们凭头脑记忆事情,用自然语言相互交际,是过得去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氏族公社和部落不断扩大,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人们的交往也愈加频繁,需要人们长期记忆的事情和准确传递到远方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如氏族、部落财产、人口的状况、内部发生的大事、对外订立的盟约、战争的警报、军事的动员会等等),这时,单靠头脑的记忆和口头的说明,就很不够了.这就需要想出帮助人们记录事情、辅助语言进行表达的办法.史前人在当时主客观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摸索,曾经找出并长期使用“实物记事”、“图画记事”两种办法.但这两种方法,都很简陋,只能唤起联想,帮助记忆;或充当信物,做为凭证,根本不能完善地记事或传递信息.
到了氏族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体力劳功和脑力劳动的社会分工,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出现了扩大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社会的生活更加复杂,交际的范围也更加扩大.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便无法满足这种社会条件下的需要,人们需要一种能完善地代表语言的符号,从而能精确地、详细地记载事件和思想.于是,文字的创造就成为全社会的意愿.
人类的几种古老文字,如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末人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古文,都是开始创造于氏族社会或奴隶社会初期的.各自独立产生的不同文字,不谋而合地都诞生在相同的历史阶段,说明一定的社会条件,是文字起源的温床.当然,世界上有些民族即使进入了封建社会也还没有创制文字.
(二)文字起源于记事的图画
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和图画来记事.实物记事和文字的产生无关,图画记事对文字的产生有直接作用.实物记事有结绳、契木、系珠等等办法.结绳,就是在绳子上打结(大事大结,小事小结),或利用绳子的不同颜色,帮助记忆.据古书记载,我国古代就曾用过这种办法.《易经·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古代秘鲁印第安人的结绳办法相当发达,契木就是在木棒或木板上刻上各种线条或插进各种东西,用来记事记数,或作为信物,传达命令,表示权力,证明盟约.我国的某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用过契木、结绳两种办法.系珠就是用绳子把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贝壳穿起来帮助记忆事情,北美印第安人常用这种办法.实物记事,方法原始,用起来不方便,功能也有限,是人类寻求完善的记事办法过程中的产物,对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作用.
图画记事比实物记事前进了一步,描绘事物的轮廓特征,组合这种图象来记事.这样,一是比用实物简便,二是可以表记复杂的内容.图画记事,大都是刻绘在树皮、骨头、兽皮、岩石上.美洲的印第安人,曾广泛使用这种办法记事,如作传记、写历史、发布告、下战书、记人口、录战歌、写情书、作游记等等.
记事的图画,只求形似,以联想贯串,用以传播信息,不是用于艺术欣赏,当然不是艺术作品.记事图画中的个体图形也不和语言的词语相对应;图形的组合排列,也不和相关的词语的语法序位相一致.当然,这还不是记录语言的文字.但是,记事图画的表记作用,以事物形象作为事物本身代表的做法,对文字的产生都具有启发、诱导作用.人们一旦把事物的图形加以简化,和表达事物的词语稳定地联系起来,图形的顺序,按词语的语法序位作线性排列,不是用语言去解释图形,而是用图形来记述语言,这便成了文字.所以,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使用的记事图画,是孕育文字的母体,是文字产生的源头.人类几种古老文字的原始字形,都是象形性的,就是母体的烙印.而社会发展对文字的迫切需要,则是使文字脱离母体的催生剂.
(三)文字是集体创造的
文字是谁创造的?历史上有“神造”和“个人造”两种说法.中国古书上就有汉字是“仓颌”所造或“圣人”所造的记载.神造说,今天已被视为“神话”,个人造字说也是不对的.
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具备了产生文字的一切条件,经过社会成员集体努力而创造出来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愿和个人活动的产物.中国古代的“巫”“史”,由于他们录卜辞、记史事的工作需要,对汉字可能做过搜集、整理、补订工作,从而加速了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但这种贡献仍以集体创造的成果为基础,并且是为社会集体的书写实践所接受的. 二 文字的发展
(一)文字发展的原因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一种文字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出于完善地记录语言的需要,例如,中国的上占汉字反映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量是3、4千个,反映在汉代《说文解字》这部书里就有9千多了,汉字字量的增加,和汉语词汇数量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世界上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数都来源于古代塞姆人.塞姆人大约在公元前2千多年居住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他们在古埃及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拼音文字.古代地中海东岸的贸易很发达,塞姆人的字母随着海上贸易四处传播.后来许多民族都受到这种字母的影响,改造成自己的字母系统.
文字也是交际工具.人们对工具性的事物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就是高效、便捷、易于掌握.对于文字这个书写工具,人们总是不断的追求它的“体系的完善化”、“结构的规律化”、“形体的简明化”.体系完善,则功能性好,能精确明晰丰富的传递信息.结构有规律,则符号的系统性强,便于提纲挚领地加以掌握.字形简明,则实用性大,易学、易写、易读,表记率高.这种多方面的需求,促成文字发展的动力,也是多方面的.除上述的语言原因外,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文化科技的进步、宗教生活的变迁、文字应用范围的扩大、不同类型文字的相互接触、书写工具的重大变革等等因素,都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文字的发展变化.例如,在汉字史上战国时代六国文字字形的大分化和秦代“书同文”的字形大统一,是由这两个时代政治、经济上的分化与统一促成的.
(二)文字发展的几种趋向
1.体系完善化的趋向
一种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的强弱,取决于它体系的完善与否,是否有一套足够的符号系统和一套完备的正字法规则.文字发展变化的好些方面,都是围绕体系完善的目的进行的.原始的表意文字脱离记事的图画不久,不可能有足够的记录语言的符号数量,字和词的对应关系,不严整,不稳固.书写词语的顺序,往往不合语法序列.例如,我国纳西族使用的东巴文,就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文字,字和词缺乏严整的对应关系,写一句话只把重要的词写出来,或者用字的形式来表现.
早期文字体系的完善化,主要表现在字量的增加,字的结构的定型,字和词的对应关系的确定,以及严格按语法顺序书写原则的形成等等.为实现这些目的,造字的方法和表记语词的方式,都需要相应地发展变化.当体系初具规模之后,体系的完善化的变化,即表现为适应语言的发展,对上述的几个方面不断加以巩固、补充和调整.就古汉字发展的情况看,可以想见,以象形字为主体的那个时期的上古汉字的字量是很有限的,因为,反映在汉许慎《说文解字》里的象形字,也不过260多个.几百个象形字再加上来自刻画符号的少量指事字,用来记录上古汉语,肯定是不够的.甲骨文时代的汉字已发展到既表形也表意,今天发现的甲骨文字量就有3千多了;造字方法除“象形法”外,又有了“会意法”和“形声法”;写词的方式,除按字意与词意对应的原则之外,又出现了同音假借的纯表音原则.词语的书写顺序,大都合乎语序,只是字的结构尚不大定型.可见,汉字发展到甲骨文时期,是经过体系完善的变化过程的.到了汉代,从收录在《说文解字》中的字量看,已增加到9千多个,其中形声字占80%以上.字的结构基本定型了,形声造字法,上升为主要造字法.至此,汉字的体系又进一步完善了.表音文字体系的完善化,主要表现在字母表和拼写法的完备上.例如,塞姆字母只拼写辅音,不表示元音,体系原始,不够完善.塞姆字母演变为希腊字母之后,希腊人增加了元音字母,修订了辅音字母,调整了书写顺序,字母的形式也进一步定型.字体上也出现了“大写”和“小写”,“楷体”和“草体”的区别.这就给音索文字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2 构形符号化的趋向.
人类的文字脱胎于图画,所以原始字形往往带有图画性或象形性.文字的本质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所以,文字产生以后,在构形上的发展趋势,就是符号化的程度逐渐加深.
汉字从诞生到今天,一直是保持者表意体制,即使这样,字形发展的符号化趋向也很明显.如“马”字在古汉字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具有相当的形象性,演变为大篆、小篆后,象形的意味已经不多了.
3.笔画简便化的趋向
文字的应用,是为了能把语言“写”下未、“读”出来.笔画简单就便于书写,也便于记忆,便于阅读,所以,笔画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又一趋向.表意文字字量大,字与字间构形上的区别性要求或理据上要求,往往使笔画不易简化,需要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删繁就简的调整.所以,表意文字笔画简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得尤为突出.汉字自始至终贯穿着笔员简化的规律.不仅是笔画数目的简省,也包括笔画形式的简易.如“车”宇在甲骨文金文里像车形,笔画繁多.到了大篆、小篆,笔画已有所省省,到了楷书又省简,今天又写作“车”.和篆书相比,不仅笔数大大减少了,笔形也由圆转简化为直折.
4.体制的表音化趋向
这里说的“体制”主要指的是造字的方法.按照通常的说法,造字的方法不外表意和表音两种.表意率的造法主要是象形.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说拿汉字与西洋文字比较,汉字是表意的,西洋文字是表音的.这个说法当然很不全面,因为汉字不仅表意,也表音,所以现在好多人称它叫“意音文字”,就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而西洋文字的“字”如果用来指那些拼音的符号,那可是只能叫“字母”,“字”是由“字母”拼成的(“字”是汉语的说法,用“字母”拼成的单位,西洋称“词”),而“字”(词)就是表意的.所以不论是西洋的“字”,还是汉字都是兼表音义的.
优质解答
(一)文字起源的历史时代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诞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语言的起源,距今至少有上百万年,人类最早的文字诞生到今天,最多也不过五六千年.文字的创造,要有充分的社会发展的条件,即必须在社会发展到迫切需要文字,并有能力创造文字的时候,大约是在氏族社会的末期或奴隶社会的初期,但也并不是任何一个社会到了这个时期都创造了文字.
原始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的生活简单.作为社会细胞的氏族公社,成员不多,据有的地理空间不大,氏族成员的生息、劳动、分配、消费,主要在狭小的范围内进行,很少和外界接触.氏族组成的胞族和部落,规模也有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这样社会条件下,人们凭头脑记忆事情,用自然语言相互交际,是过得去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氏族公社和部落不断扩大,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人们的交往也愈加频繁,需要人们长期记忆的事情和准确传递到远方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如氏族、部落财产、人口的状况、内部发生的大事、对外订立的盟约、战争的警报、军事的动员会等等),这时,单靠头脑的记忆和口头的说明,就很不够了.这就需要想出帮助人们记录事情、辅助语言进行表达的办法.史前人在当时主客观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摸索,曾经找出并长期使用“实物记事”、“图画记事”两种办法.但这两种方法,都很简陋,只能唤起联想,帮助记忆;或充当信物,做为凭证,根本不能完善地记事或传递信息.
到了氏族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体力劳功和脑力劳动的社会分工,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出现了扩大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社会的生活更加复杂,交际的范围也更加扩大.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便无法满足这种社会条件下的需要,人们需要一种能完善地代表语言的符号,从而能精确地、详细地记载事件和思想.于是,文字的创造就成为全社会的意愿.
人类的几种古老文字,如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末人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古文,都是开始创造于氏族社会或奴隶社会初期的.各自独立产生的不同文字,不谋而合地都诞生在相同的历史阶段,说明一定的社会条件,是文字起源的温床.当然,世界上有些民族即使进入了封建社会也还没有创制文字.
(二)文字起源于记事的图画
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和图画来记事.实物记事和文字的产生无关,图画记事对文字的产生有直接作用.实物记事有结绳、契木、系珠等等办法.结绳,就是在绳子上打结(大事大结,小事小结),或利用绳子的不同颜色,帮助记忆.据古书记载,我国古代就曾用过这种办法.《易经·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古代秘鲁印第安人的结绳办法相当发达,契木就是在木棒或木板上刻上各种线条或插进各种东西,用来记事记数,或作为信物,传达命令,表示权力,证明盟约.我国的某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用过契木、结绳两种办法.系珠就是用绳子把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贝壳穿起来帮助记忆事情,北美印第安人常用这种办法.实物记事,方法原始,用起来不方便,功能也有限,是人类寻求完善的记事办法过程中的产物,对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作用.
图画记事比实物记事前进了一步,描绘事物的轮廓特征,组合这种图象来记事.这样,一是比用实物简便,二是可以表记复杂的内容.图画记事,大都是刻绘在树皮、骨头、兽皮、岩石上.美洲的印第安人,曾广泛使用这种办法记事,如作传记、写历史、发布告、下战书、记人口、录战歌、写情书、作游记等等.
记事的图画,只求形似,以联想贯串,用以传播信息,不是用于艺术欣赏,当然不是艺术作品.记事图画中的个体图形也不和语言的词语相对应;图形的组合排列,也不和相关的词语的语法序位相一致.当然,这还不是记录语言的文字.但是,记事图画的表记作用,以事物形象作为事物本身代表的做法,对文字的产生都具有启发、诱导作用.人们一旦把事物的图形加以简化,和表达事物的词语稳定地联系起来,图形的顺序,按词语的语法序位作线性排列,不是用语言去解释图形,而是用图形来记述语言,这便成了文字.所以,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使用的记事图画,是孕育文字的母体,是文字产生的源头.人类几种古老文字的原始字形,都是象形性的,就是母体的烙印.而社会发展对文字的迫切需要,则是使文字脱离母体的催生剂.
(三)文字是集体创造的
文字是谁创造的?历史上有“神造”和“个人造”两种说法.中国古书上就有汉字是“仓颌”所造或“圣人”所造的记载.神造说,今天已被视为“神话”,个人造字说也是不对的.
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具备了产生文字的一切条件,经过社会成员集体努力而创造出来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愿和个人活动的产物.中国古代的“巫”“史”,由于他们录卜辞、记史事的工作需要,对汉字可能做过搜集、整理、补订工作,从而加速了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但这种贡献仍以集体创造的成果为基础,并且是为社会集体的书写实践所接受的. 二 文字的发展
(一)文字发展的原因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一种文字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出于完善地记录语言的需要,例如,中国的上占汉字反映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量是3、4千个,反映在汉代《说文解字》这部书里就有9千多了,汉字字量的增加,和汉语词汇数量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世界上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数都来源于古代塞姆人.塞姆人大约在公元前2千多年居住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他们在古埃及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拼音文字.古代地中海东岸的贸易很发达,塞姆人的字母随着海上贸易四处传播.后来许多民族都受到这种字母的影响,改造成自己的字母系统.
文字也是交际工具.人们对工具性的事物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就是高效、便捷、易于掌握.对于文字这个书写工具,人们总是不断的追求它的“体系的完善化”、“结构的规律化”、“形体的简明化”.体系完善,则功能性好,能精确明晰丰富的传递信息.结构有规律,则符号的系统性强,便于提纲挚领地加以掌握.字形简明,则实用性大,易学、易写、易读,表记率高.这种多方面的需求,促成文字发展的动力,也是多方面的.除上述的语言原因外,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文化科技的进步、宗教生活的变迁、文字应用范围的扩大、不同类型文字的相互接触、书写工具的重大变革等等因素,都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文字的发展变化.例如,在汉字史上战国时代六国文字字形的大分化和秦代“书同文”的字形大统一,是由这两个时代政治、经济上的分化与统一促成的.
(二)文字发展的几种趋向
1.体系完善化的趋向
一种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的强弱,取决于它体系的完善与否,是否有一套足够的符号系统和一套完备的正字法规则.文字发展变化的好些方面,都是围绕体系完善的目的进行的.原始的表意文字脱离记事的图画不久,不可能有足够的记录语言的符号数量,字和词的对应关系,不严整,不稳固.书写词语的顺序,往往不合语法序列.例如,我国纳西族使用的东巴文,就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文字,字和词缺乏严整的对应关系,写一句话只把重要的词写出来,或者用字的形式来表现.
早期文字体系的完善化,主要表现在字量的增加,字的结构的定型,字和词的对应关系的确定,以及严格按语法顺序书写原则的形成等等.为实现这些目的,造字的方法和表记语词的方式,都需要相应地发展变化.当体系初具规模之后,体系的完善化的变化,即表现为适应语言的发展,对上述的几个方面不断加以巩固、补充和调整.就古汉字发展的情况看,可以想见,以象形字为主体的那个时期的上古汉字的字量是很有限的,因为,反映在汉许慎《说文解字》里的象形字,也不过260多个.几百个象形字再加上来自刻画符号的少量指事字,用来记录上古汉语,肯定是不够的.甲骨文时代的汉字已发展到既表形也表意,今天发现的甲骨文字量就有3千多了;造字方法除“象形法”外,又有了“会意法”和“形声法”;写词的方式,除按字意与词意对应的原则之外,又出现了同音假借的纯表音原则.词语的书写顺序,大都合乎语序,只是字的结构尚不大定型.可见,汉字发展到甲骨文时期,是经过体系完善的变化过程的.到了汉代,从收录在《说文解字》中的字量看,已增加到9千多个,其中形声字占80%以上.字的结构基本定型了,形声造字法,上升为主要造字法.至此,汉字的体系又进一步完善了.表音文字体系的完善化,主要表现在字母表和拼写法的完备上.例如,塞姆字母只拼写辅音,不表示元音,体系原始,不够完善.塞姆字母演变为希腊字母之后,希腊人增加了元音字母,修订了辅音字母,调整了书写顺序,字母的形式也进一步定型.字体上也出现了“大写”和“小写”,“楷体”和“草体”的区别.这就给音索文字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2 构形符号化的趋向.
人类的文字脱胎于图画,所以原始字形往往带有图画性或象形性.文字的本质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所以,文字产生以后,在构形上的发展趋势,就是符号化的程度逐渐加深.
汉字从诞生到今天,一直是保持者表意体制,即使这样,字形发展的符号化趋向也很明显.如“马”字在古汉字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具有相当的形象性,演变为大篆、小篆后,象形的意味已经不多了.
3.笔画简便化的趋向
文字的应用,是为了能把语言“写”下未、“读”出来.笔画简单就便于书写,也便于记忆,便于阅读,所以,笔画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又一趋向.表意文字字量大,字与字间构形上的区别性要求或理据上要求,往往使笔画不易简化,需要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删繁就简的调整.所以,表意文字笔画简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得尤为突出.汉字自始至终贯穿着笔员简化的规律.不仅是笔画数目的简省,也包括笔画形式的简易.如“车”宇在甲骨文金文里像车形,笔画繁多.到了大篆、小篆,笔画已有所省省,到了楷书又省简,今天又写作“车”.和篆书相比,不仅笔数大大减少了,笔形也由圆转简化为直折.
4.体制的表音化趋向
这里说的“体制”主要指的是造字的方法.按照通常的说法,造字的方法不外表意和表音两种.表意率的造法主要是象形.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说拿汉字与西洋文字比较,汉字是表意的,西洋文字是表音的.这个说法当然很不全面,因为汉字不仅表意,也表音,所以现在好多人称它叫“意音文字”,就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而西洋文字的“字”如果用来指那些拼音的符号,那可是只能叫“字母”,“字”是由“字母”拼成的(“字”是汉语的说法,用“字母”拼成的单位,西洋称“词”),而“字”(词)就是表意的.所以不论是西洋的“字”,还是汉字都是兼表音义的.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