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
题目内容: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荚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父利其然也(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
(3)贤于材人远矣(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隶耕”是对后文“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又暗示了造成方仲永命运的家庭背景。
B. 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将仲永早期的天资写得越出众,越夸张,越是衬托出他后期的名不副实,乃至成年后的平庸。
C. 文中“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D. 王安石“伤”仲永少壮学习不足致“泯然众人”, 鲁肃“惊”吕蒙老大努力学习而“刮目相待”,两个故事互相比照,对我们启发很大,告诉我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