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放价救灾 张爱国 北宋熙宁年间,浙江大旱。朝廷虽然口口声声赈灾救民,但雷声大雨点小,下拨的救灾粮本就少得可怜,再经过各级官吏的雁过拔毛,到了灾民手里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为...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放价救灾
张爱国
北宋熙宁年间,浙江大旱。朝廷虽然口口声声赈灾救民,但雷声大雨点小,下拨的救灾粮本就少得可怜,再经过各级官吏的雁过拔毛,到了灾民手里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为了保命,灾民们到处借债买粮,然而仿佛一夜间,市场上的粮价就高得离谱。
重灾区越州已有数千人饿死。饥民们涌到府衙前,请求州府救命,平抑粮价。知府李之诚深知此种情况最易导致民变,于是紧急张贴布告,严令粮价一律回到灾前水平,严禁粮商私自抬价。饥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奔走相告,然而等他们再来到市场,所有粮行都关了门,就连大街小巷上那些挑着担子、背着褡裢卖粮的也一个不见了。
李知府大怒,将府里的大小衙役全派到市场上,监督粮商卖粮。但粮商们一个个都精得很,多数早已脚底抹油溜得不知去向,剩下没有来得及跑的,阳奉阴违,百般推诿、拖延。总之,任衙门想尽了办法,饥民们也买不到平价粮。
越州饿死的饥民已过万。朝廷责怪知府李之诚救灾不力,革了他的职,重新派来一名叫赵知非的知府。赵知府来到越州,摆在面前的是,土黄色的大地上,除了一具具横七竖八无人掩埋的饿殍散发着一阵阵恶臭外,不见半点生机。大街小巷难闻人声,只有一个个无力逃荒的人或横卧或倚靠路边、墙脚,手里攥着几枚可怜的铜钱——钱买不到粮,钱就只能是废铜烂铁。
赵知府径直走进府衙,命令市场上监督粮商的衙役立马全数撤回。
老师爷闻声,急忙跪下,颤巍巍地说:“老爷不可啊!老爷有所不知,此月余来,全府衙役均已遣去,日夜监商限价,然形势尚且如此,若此时撤回,岂不更甚?”
众官员也急忙跪下,齐声附和。
赵知府请起老师爷和众官员:“诸位,师爷适才所言,可知何故?”
众官员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回答。
“本府赴任途中已知晓,越州周边府县皆在限价,但状况均与越州一般——饥民无粮可买。此足可见,限价之举不得要领,甚或南辕北辙!”
什么?限价不对?限了都饿死了人,若不限那还了得?众官员忍不住问道:“大人莫不要放开粮价,任由奸商抬升,盘剥饥民?”
“正是!”赵知府认真地说,“本府正欲放价,随行就市……”
“使不得啊大人,我越州已绵延数千年,望大人开恩,给越州留下几条命吧……”众官员又一次跪下,哭叫着。
“本府所为,诸位自会明白!”赵知府无心多做解释,下令:“即时起,越州粮价一律放开,官府不得半点干涉!”
赵知府命衙役们带上官府布告火速奔赴周边府县广为张贴,又亲率官员到越州城大街小巷张贴——他要让远远近近都知道越州粮食新政。
布告一出,那些数日不见人影的粮商们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冒了出来,一个个笑嘻嘻地打开粮行。当然,他们也仿佛要将这些天所受的损失一下子捞回来,粮价高得能吓死人。那些饿得奄奄一息的饥民,虽然骂着官府与奸商狼狈为奸,但还是拿着钱争相买粮。
粮商们大喜,一面敞开卖粮,一面想尽办法从外地紧急调粮。外地粮商们也火速加入其中,不辞山路崎岖难行,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进越州,踌躇满志地要狠赚一把。然而他们万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周,越州粮食开始积压,供求关系发生了大逆转。
粮商们乐不起来了:粮食运回去吧,山高路险,来回折腾,亏本太重,唯有降价销售。一家降价,两家、三家,紧跟着降。一次降价,两次、三次,不断地降。转眼,越州粮价像跳水一般,从峰顶直落峰谷,并且这个峰谷还没有底,不断地陷啊陷,直陷得那白花花的米面连个糟糠价都卖不上。更远地方的粮商还不知情,还在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进越州……
“大人真神人也!”府衙里,众官员围着赵知府感叹,“大人何来此等妙计?”
“诸位过誉!本府之计,一乃深谙商人本性之逐利,但有利,其无不可为,无不能为。二乃本府相信,放比堵好。天下万事,堵则必致其反。”赵知府若有所思,“本府提请诸位牢记,官府并非万事皆可为。我等朝中之人,当信百姓信物理:诸事只要官府放得开,百姓自有解决之道,物理自有解决之道!”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任知府李之诚救灾时认真负责、遵循民意,严格采取平抑粮价的政策,结果落得个被革职罢官的下场,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官吏形象。
B. 赵知非来到越州,将监督粮商的衙役撤回,放开粮价,受到官员反对和百姓大骂,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写,既使情节起伏,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 “那些数日不见人影的粮商们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冒了出来,一个个笑嘻嘻地打开粮行”,文章通过人物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粮商们逐利的本性。
D. 小说结尾借赵知府之口点明了救灾取得成功的原因,既使上文的谜团得到破解,又点明主旨,引发读者对“放价救灾”背后原因进行深入思考。
2.小说中赵知府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3.文章主人公是赵知非,开头四段为什么重点写李知府救灾的情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