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刘桢《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材料二)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
题目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刘桢《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材料二)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材料三)
郑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风声一何盛:(______)
(2)月色入户: (______)
(3)欣然起行:(______)
(4)遂至承天寺:(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终岁常端正。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岂不/罹凝/寒
B. 念无/与为乐者
C. 自康乐/以来
D.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4.这三则材料都有着生动形象的画面。任选一则,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诗或古文中的画面。
5.结合材料内容,具体说说松、竹、柏在文学作品中的有哪些比喻意义。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