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
题目内容: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甲文)
(选自苏洵 《六国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乙文)
(选自贾谊《过秦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 李牧连却之 却:退却
D. 非及向时之士也 向: 以前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暴秦之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也
B.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C.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 甲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 甲文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D. 乙文认为诸侯六国的实力远胜于陈涉,而秦一统六国却败始于陈涉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用“/”给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