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 ①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的长子。他是1945年正式从事编辑工作的,直到晚年还在为父亲编文集,写传记,编龄长达60年之久。这在出版界当属凤毛麟角。先生还是著名的科...
题目内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
①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的长子。他是1945年正式从事编辑工作的,直到晚年还在为父亲编文集,写传记,编龄长达60年之久。这在出版界当属凤毛麟角。先生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当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又是全国政协常委、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民主促进会名誉副主席……但他最看重的头衔还是“编辑”。他曾编过一本集子,书名便叫“我是编辑”,干脆,明确,坚定,从中流露出来的是职业的自豪感。
②也许是因为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吧,至善先生称自己有“编辑瘾”,“老觉着没做够”。他曾在一首《贺新凉》的词中吐露心声:“矻矻何为者,事雕虫、咬文嚼字,灯前窗下。烟蒂盈盘茶重沏,忽忽秋冬春夏。且不悔为人作嫁……”“且不悔”的“且”字,他说不是暂且的“且”,在北京方言中,“且”字比“终”字还要斩钉截铁。这“且不悔”三字,该蕴藏着多少人生故事!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生不仅表现出了高尚的职业操守,而且训练出了敏锐的编辑眼光,无论是审稿还是编稿,总是目光如炬,运笔如刀,追求一种至善的文字境界。
③且说有一次,先生审读一部关于候鸟的稿子,稿中谈到了军舰鸟。作者说军舰鸟体形硕大而性格凶猛。先生作为科普作家,自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立即发现了其中的疑点:候鸟中有体形硕大的,但并不是猛禽,而猛禽中似乎没有候鸟。难道军舰鸟是一个特例?查核资料后证实:军舰鸟并非候鸟。又有一次从报上读到一篇考古新闻,说是中亚某地发现了一座两万年前的回教寺院。先生说一个称职的编辑,应该一眼便能看出这条消息的荒谬。世界上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回教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三大宗教形成的年代虽说不准,但离现在早则两千多年,晚则不到两千年,这是可以肯定的。两万年前怎么会有回教寺院呢?这些说来都是常识问题,而编辑的职业敏感,正是由常识构成的。
④至善先生不止一次说过:“编辑就是 。”他做案头工作,自是不放过一个文字疑点,就连读书也会流露出编辑的职业习惯,先生写的《一个编辑读<红楼梦>》一文,便是从文字角度切入的,在红学研究中,可谓别具一格。文中有一节谈《红楼梦》中的两个小人物:“卜世仁夫妻俩”。先生拈出《红楼梦》中的两段文字,作了非常有趣的比较:
⑤《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到住在后街的贾芹之母周氏,通过凤姐为儿子贾芹谋得一个差事:“管办”贾府里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贾芹“就职”那天,你看他那副得意样:“登时雇了大脚驴,自己骑上;又雇了几辆车,至荣国府角门,唤出二十四个人来,坐上车,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
⑥《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到贾府的另一个穷亲戚贾芸,到舅舅卜世仁家借贷。卜世仁是个生意人,在《红楼梦》中只出场一次。贾芸率队往铁槛寺,恰巧被他看到。他绘声绘色地给外甥说:“前日我出城去,撞见了你们三房的老四,骑着大叫驴,带着五辆车,有四五十和尚道士,往家庙去了。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
⑦至善先生认为这两段文字很值得咀嚼。前面一段虽是寥寥几笔,但写出了小人得志的神态。“登时雇了大脚驴”的“登时”,“唤了二十四个人出来”的“唤了”,“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的“一径”,都给客观叙述涂上了感情色彩;而后一段则渲染了生意人的艳羡之情,“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简直眼红得连口水都流了下来。
⑧先生细加比较之后,也发现了这两段文字的两处不同:第一,前面是“大脚驴”,后面是“大叫驴”,名称不统一;第二,前面是二十四人,后面是四五十人,数字有出入。至善先生分析认为,第一个不同“大概可以肯定是曹雪芹的疏忽”;第二个不同则恰恰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二十四人是作者的客观叙述,这是一个准确数字;四五十人则是卜世仁的不由自主地夸大,是艳羡之情驱使下的一种心理错觉。这个与事实不符的数字,正是刻画人物的精彩的一笔。
⑨如此精细入微的分析,确实有别于其他的红学研究。它反映了编辑的特殊视角。
⑩在文字方面,至善先生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一丝不苟。他写的字是典型的“编辑体”,从不龙飞凤舞。凡是字形相似的字,如“活”与“话”、“崇”和“祟”、“没”和“设”,先生总是点是点,横是横,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先生曾写有一首《蝶恋花》,其中有这样两句:“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难解眉间锁。”这可以说是他平日字斟句酌的形象写照。他在《细数家珍》一文中,原稿中写的是,父亲“以前每隔一两年,总要到苏州看看”,定稿时“到苏州看看”改成了“回苏州看看”。一字之改,感情含量大不一样。“到苏州”,叶圣老可以到,其他人也可以到,连外国人也可以到,只要你有时间,有精力,谁都可以到;而“回苏州”,只有苏州籍的人才称得上“回”。一个“回”字,点出了叶圣老和家乡的特殊的感情联系。什么叫咬文嚼字?这就是咬文嚼字。
⑪至善先生称得上是个一生都在咬文嚼字的人。他的身体力行,体现的是出版人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大概在二十年前,我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几个编辑,曾在丁景唐先生的带领下,拜访叶圣陶老先生,至善先生当时曾陪同在座。他俯身在父亲耳边说话的恭谨神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后为《中国新文学大系》事,我又和先生有过几次直接接触。日前惊悉先生驾鹤西归,不禁怅然若失,当年的情景一一浮上心头。我想,对先生的最好的纪念,莫过去像他那样热爱编辑工作,像他那样咬文嚼字。
(作者是著名出版家,《咬文嚼字》杂志主编)
注释:①丹黄:点校书籍所用的两种颜色;朱砂,雌黄。旧时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如遇误字则用雌黄涂抹。
1.给下面词语加点字注音。
①荒谬 ②流露
2.根据语境,请给④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四字词语。
3.文章第②段引用叶至善先生《贺新凉》一词有何作用?
4.文章记叙了叶至善先生“咬文嚼字”的哪些事?
5.文章第⑧段“第二个不同则恰恰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说说你对先生运用“匠心”一词的理解。
6.请从语言表达角度赏析句子。
什么叫咬文嚼字?这就是咬文嚼字。
7.第⑩段“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难解眉间锁。”一句体现了先生怎样的品格。
8.至善先生一生咬文嚼字,透过其表。你体会到他怎样的人生追求?
9.我们学过朱光潜的《谈作文》,关于作文,朱先生和叶先生给我们共同的教诲是什么?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