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施一公:做祖国发展的参与者 2009年10月,施一公飞至位于美国纽约长岛的冷泉港开会,会前顺访普林斯顿大学,住进小镇纳所旅馆的|343“房间。他惊诧地看着这个房间,历史竟如...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施一公:做祖国发展的参与者
2009年10月,施一公飞至位于美国纽约长岛的冷泉港开会,会前顺访普林斯顿大学,住进小镇纳所旅馆的|343“房间。他惊诧地看着这个房间,历史竟如此巧合,1997年2月,他摩拳擦掌地准备到普林斯顿大学面试,就是住在这个房间。12年后,他已然放弃了让人艳羡的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身份,回到祖国追寻理想。原因很简单:他想做祖国发展的参与者。一个事实格外清晰:“美国梦”已成为过去,“中国梦”是他的未来。
正是从学生时代便痴迷学术的“本性”,让他曾在普林斯顿登上巅峰:身为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又获得了美国霍华德林研究员的殊荣,并被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密歇根等10多所美国顶尖大学争抢。
不过,“每次回国探亲或开会,我总会被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所打动,也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的将来。”每次乘飞机离开祖国的时候,他也有种种说不出的惆怅,内心深处有一种萌动。
因为这份萌动,2008年,施一公全职回归母校清华大学,出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刚回国时,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夜里两三点,大年初一也会出现在办公室。他将自己的睡眠时间缩短到平均每天不到6小时,睡眠的减少还是使他看上去很消瘦。不过,辛苦与挫折不能妨碍他生龙活虎。“在清华的每一天都很激动。”施一公说。
“不做科研就心慌。”施一公这样解释自己的科研情结。“若离开实验室几天,不与博士生、博士后讨论课题,我就心虚,觉得自己不务正业。”
施一公坦言,这种状态背后是一种学术上强烈的不安全感。“当你读到一些经典文献,了解到同行取得的重大突破,甚至在学术会议上听到精彩的报告,深受鼓舞的同时,一种不安全感与压力也会油然而生。科学发展这么快,你的贡献在哪里?”
事实上,归国6年,施一公在科研上的贡献显而易见: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从只有40多个独立实验室增加到了120多个。他自己也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的期刊上发表了14篇学术论文。在施一公看来,现在实验室的总体水平,做科研的深度、系统性等,已经全面超过他在普林斯顿2006年鼎盛时期的水平。
就在今年3月,施一公又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晶体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爱明诺夫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引起轰动。而就在此前不久,他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同样令人振奋。
用一流成果来爱国——这是一些媒体对施一公报国方式的解读。而在施一公看来,学生也是他的重要成果。
“在清华,我的第一身份就是老师。”施一公说,“教师身份是我的忠诚所在。”“讲课是育人最重要的环节,精彩的课堂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最新课程评估中,“生命科学的逻辑与思维”排名第一,这便是施一公“掌门”的课程之一。他在课堂上尽情倾授多年的科学积累,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刚开设这门课时,这位世界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每准备一大节课,就要花上四五天时间。
不仅如此,在生命科学学院,你还经常可以看到施一公在电脑前帮助学生改论文,在实验室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他带的多位研究生获得了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等荣誉。至今,施一公的实验室已经培养出16名博士,被美国知名科学家的实验室争抢。
归国之初,海外媒体惊呼,施一公将引发吸引更多海外华人科学家回中国效力的“施一公效应”。
施一公全职回国6年,海外媒体的预言成为现实。至今,仅被他引进到清华大学全职工作的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便有70余名。
在2010年举行的国际评估中,由世界一流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总体发展态势很好,其中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生命学科实现历史性突破,名列全国第一。
回望归国6年,施一公仍然对于成为一名“参与者”而兴奋。关于未来,他也更加明晰:“大我与小我从来无法割裂。希望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梦想从未改变,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报国。”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①施一公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中,实验室的面积是最大的,科研基金也是系里最高的,5年的经费保守估计也在1000万美元以上。生活上就更不必说了,在普林斯顿,学校资助他购买了500平米的独栋别墅,他拥有1英亩的花园。一对龙凤胎儿女享受着美国快乐的幼儿园教育……但是当时做出回国决定,施一公只用了一个晚上。
②“无私的奉献这个词,我从来不要求自己这样,也不要求周围人这样。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跟对这个国家、对社会的贡献,是可以放在一起的。”(施一公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施一公做学生的时候就痴迷于学术,立志成为世界级科学家。1997年飘洋过海追寻美国梦,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B.每次回国探亲或开会,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施一公的内心是激动的,而当他乘飞机离开祖国的时候,却有一种不舍、犹豫。
C.施一公回国后,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从40多个独立实验室增加了120多个,说明实验室的总体水平已经全面超过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科研水平。
D.施一公全职回国6年,仅被他引进清华大学全职工作的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便有70余名。这就是海外媒体预言的“施一公效应”。
E.在2010年举行的国际评估中,由清华大学生命学科中的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清华生命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
2.用一流的成果来爱国是施一公的爱国方式,施一公回国后取得了哪些成果?请简要概括。
3.根据文本,结合有关材料,具体说说施一公的美国梦和中国梦各是什么?
4.“大我与小我从来无法割裂。希望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梦想从未改变,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报国。”联系材料和现实,谈谈你对施一公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