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丁母忧。嘉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许之否乎 许:答应。
B.惊喜,欲擢冠多士 擢:选拔。
C.轼庐于其上 庐:房屋。
D.以虞水之再至 虞:防备。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B.吾侪小人,当效命
C.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D.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3.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②大王来何操
B.①是擅造律也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①筑室于东坡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①欧阳修以才识兼茂 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苏轼有才能、为民的一组是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③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④每因法以便民
⑤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 ⑥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小受母亲的教育,领悟概括能力比较强,而且有远大的志向,母亲程氏就很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说自己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写文章不预先打草稿被指责态度不够端正,开始起草之后,文采意思都粲然可观,对答制策考入三等,因而才学受到欧阳修赏识。
C.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生活安定,他还 警告提举官不能擅自制定危害百姓利益的律法。
D.宋仁宗初读苏辙、苏轼的制策,认为他们兄弟有宰相之才;宋神宗读完苏轼的文章,称他为天下奇才,只是最终都没有重用他们。
6.翻译下列句子。
(1)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