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历史试题 > 题目详情
材料中国民族认同内涵的演变 古代中国 “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夏变夷”成为华夏中心观的主要基调 1845年 姚莹撰写《康蝤纪行》,“翼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徐筹制夷之策” 1858年 《天津条约》規...
题目内容:
材料中国民族认同内涵的演变
古代中国 | “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夏变夷”成为华夏中心观的主要基调 |
1845年 | 姚莹撰写《康蝤纪行》,“翼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徐筹制夷之策” |
1858年 | 《天津条约》規定,英法公使进驻北京,与政府交往用平等礼节,而清廷对此大为不满,战事再次爆发 |
1864年 | 王韬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称:“和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
19世纪末 | 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呼吁:“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以振之。” |
20世纪初 | 时人称:“危哉中国,各国竞争中心点也”,“建设本民族之国家,不可不排除妨害吾民族之魔力”,“欲思排外,则不得不先排满” |
1919年前后 | 陈独秀指出:““对外发展主义’,固然是中国人现在做不到的,而且我们也不赞成这一不合理的思想,但‘民族自决主义’,我们是绝对赞成的。” |
1924年 | 孙中山认为:“对于国外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国际平等地位,实现国家独立。” |
1935年 |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
——据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