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历史试题 > 题目详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 材料一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题目内容: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
材料一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关于救国之策,在当时还有保守与洋务两派思维方式作为选项。保守派……主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任何学习西洋的改革均是“离经叛道”,不宜施行。洋务派……理念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不赞成国家制度也转变为西洋模式。这两种主张,在当时是缙绅士大夫(注:官员和读书人)的主要思想,持维新改革理念的人反而不占多数。是以,光绪与康、梁无法转移庞大的缙绅力量支持维新运动,各省督抚在慈禧反扑时大多不声援光绪,当是因为他们大多只是持洋务派的观点,还不能接受维新之论。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为了解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事迹,某同学阅读了相关书籍。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完成以下表格。
注:言论序号见材料划线部分
(2)依据材料一,概括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国体违反民意而能安立,吾未之前闻。今试问全国民情为趋向共和乎?为趋向帝制乎?此无待吾词费。但观数月以来国人之一致反对帝制,已足立不移之铁证。
——梁启超《辟复辟论》(写作于1916年初)
(3)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中国民意如何?结合所学,说明梁启超作出以上判断的依据。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