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历史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曰:泛爱众,而亲(亲,接近)仁 ——《论语•学而》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题目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曰:泛爱众,而亲(亲,接近)仁
——《论语•学而》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熟焉天理灭”。
材料四:李贽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产者但说生产,力田者便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商贾亦何可鄙之有?”
请回答: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依据材料一理解孔子“仁”的含义。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有什么结果?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拓朱熹、李贽的思想观点。
(4)“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试举例说明。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