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
回答题目:2621条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张氏来源 [张氏属地] 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以东. [张氏来历] 张姓之源,可追溯至黄帝.《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的第五子青阳,生子名挥,挥聪颖异常,他通过观看天上的弧星,而仿照其形状制造出弓矢,因此被赐姓张.“张”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即必须用力将弓拉开才能使用弓矢,“张”就是根据此而来的.另外,还有一些史书也有提到张姓的其他来源,但数来源于黄帝的这一支最古老. [张氏名望] 张氏族大支繁,历史上的张姓名人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 战国时魏国政治家张仪,以游说六国连横事秦而闻名于世.西汉大臣张良,是辅佐刘邦夺得天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以善出奇谋良计而颇受刘邦重用,汉朝建立后,被封为留侯.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中原文化与中亚各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西汉还有历算家张苍、诸侯王张耳等张姓名人.东汉的张衡,是一名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精通天文历算,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也叫浑象仪)和用于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在文学方面,则有《二京赋》等作品传世.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他总结了前代的医疗经验,对我国医学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人誉为“医圣”.书法家张芝,其书法被称为“今草”.汉以后,张姓名人还出现了如黄巾起义领袖张角,三国时名将张飞、张辽,晋朝文学家张载、张协,北魏教育家张伟,南朝画家张僧繇等.到了唐代,张氏更是英才辈出.张九龄,即是玄宗时的宰相,同时又是著名诗人.文学家张鷟,书法家张旭,画家张萱,诗人张若虚、张继、张籍、张祜、张志和等也为张姓赢得了赞誉.除此之外,北宋词人张先,诗人张耒,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南宋将领张世杰、张宪,词人张孝祥、张炎,书法家张即之,大学者张栻,明朝著名政治家张居正,清朝诗人张维屏等等都是张氏中颗颗璀璨的明星. 历史上的张姓名人不绝于史,张姓家族对我国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古老的名望姓氏. 今天,张姓在当代百家姓中位列第三. 1,夏:据传说大禹曾受卦为“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张姓的来源(各民族张姓的来源):一、张姓起源 ▲关于“张”字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黄帝之后,挥为始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张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它起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由其母有峤氏女附宝感电而生.“(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后人据此推演出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黄帝降生于天帝下凡之际,那时正是神农氏时代,神农的舅舅有个儿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国(在今河南新郑县境内)的国君.当时少典族正与有峤氏族互通婚姻.于是少典便娶有(虫乔)氏的女儿附宝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宝扛着木耜去田间种地,正走着,天空突然暗淡下来,顿时星斗满天,和晚上一模一样.这时,附宝抬头仰视,只见上空有一道闪闪发亮的电光像蛇一样不时绕着北斗七星旋转,刹那间,四野罩上了一层浓郁的青光.不一会,附宝只觉得腹部有什么东西猛地一动,吓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头询问时,她却说没有什么.打那以后,附宝便怀孕了.自怀孕那天起,经过24个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宝在新郑西北的轩辕之丘(一说在山东曲阜),生下一个男孩.由于出生在轩辕,所以便给这个孩子起名为轩辕.传说轩辕刚生下来就会说话,非常精灵.还在孩提时代,他看见人们在树上构筑房子,便说:“把房子建筑在树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盖地上不是更好吗?”不久,神农氏闻知黄帝这种见解,大不以为然.于是,黄帝便在地上盖了一间房屋让他看,神农氏这才信服了. 另有一种传说:附宝与少典成亲后不久,便迁徙到山东曲阜的寿丘.在一个初冬的夜晚,附宝独自一人来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间,天空出现一道银白色的闪电,只见那闪电绕着北斗星中的枢星转了几圈,然后迅速地由天及地,很快消失了.这时,大吃一惊的附宝顿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感觉.不一会,她才意识到自己受雷电感应而怀孕了.此后,经过24个月,于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寿丘生下黄帝.刚出生的黄帝,额骨隆起,形状像太阳,而且面部有龙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龙爪龙趾.更奇异的是,黄帝有四张脸,传说这样黄帝可以随时随地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观察、了解一切情况,以更好地相机行事.黄帝刚出生就咿呀说话,不久就会走路了.他十岁左右离开寿丘,到处拜师学艺,遍访名山大川. 黄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时代,当时中国大地的社会结构表现为氏族——由若干氏族组成的部落——由若干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发生战争,黄帝开始还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领,在长期的征战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终完成了对其他各部落的统治,坐上了部落联盟盟主的宝座. 对炎帝、蚩尤与刑天的战争是黄帝通向盟主道路上的三个里程碑.据文献记载,黄、炎二帝本是同胞兄弟,《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新书·益壤》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当黄帝成为姬姓部落首领并开始兴盛强大之时,炎帝部落已步入虚弱衰微之路,各氏族之间相互征讨,暴虐百姓,而炎帝则无力平息战乱,保护臣民,于是黄帝遂起而教民习用干戈,以征残暴.结果,各氏族都前来朝拜并归服于黄帝.炎帝乃迁居涿鹿(在河北涿鹿,一说在山西运城),但仍然大行无道,史称“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逸周书史记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帝再次“振德修兵”,决定与炎帝在涿鹿进行决战.据文献记载,黄帝所率以熊、罴、狼、豹、躯、虎等为图腾的各氏族部落联军挥舞着用(周鸟)、鹃、鹰、鸢等羽毛制作的战旗,向涿鹿猛烈进攻,炎帝则退到城东一里的阪泉.经过血战,黄帝方“诛炎帝而兼其他”,于是“天下乃治”.战败的炎帝部落被迫向南方和东方转移,与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犬牙交错,渐趋融合.黄炎战争的胜利确立了黄帝对原属炎帝势力范围的黄河中游地区的领导权,使他登上了中原各部落联盟盟主(有称“中央天帝”者)的地位. 当黄炎之战结束,黄帝刚登上中央天帝地位之时,居住在黄河下游(即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就率众西进涿鹿城下,向新盟主提出了挑战.九黎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部族,他们英勇善战,以蚩(一种毛虫)尤(同蚍,即人腹中的长虫)为图腾.到黄帝时代,该部族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人们就将其称作蚩尤.蚩尤通晓天道,精明强干,长于战事,史书中也把他描绘成超乎凡人的神明,说他人身牛蹄,四日六手,鬓发如剑戟,头上长角.不仅如此,他还有“兄弟八十一人,并铜头、铁额、食沙石”,武猛异常.凭着强大的武力,蚩尤不断向四邻扩张,大有与黄帝分庭抗礼之势.其时黄河中游一个以榆罔为首领的部落在受到蚩尤侵扰后,遂向黄帝求援,于是就引发了黄帝与蚩尤的涿鹿大战.此次大战对黄帝来说极为艰难,所谓“流血百里”,“九战九不胜”,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在经过炎帝、蚩尤之战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