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
回答题目:2621条
是日冕
日全食时看到的日冕
所谓“日冕”的光芒实际上来自于太阳的外部大气层,其亮度只有太阳本身的百万分之一,因此只能在发生日食时才能被看到.日冕产生的光辉只有整个月球反射太阳光的一半,在发生日食时,正是日冕发出的光芒才未使整个世界陷入一片黑暗.
1931 年,法国天文学家博纳德弗第南德李奥特发明了日冕仪,这一发明使人们在阳光普照时也能够对日冕产生的光线进行观测.在这一仪器的帮助下,我们最终发现日冕是太阳的一部分.
当时,人们在对日冕进行研究时发现,日冕产生的谱线并不属于光谱中的某一范围.1868 年,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J.C.詹森在印度对一次日食进行观测时,曾对日冕谱线进行了记录,并将记录寄给了英国天文学家约瑟夫诺曼洛克伊尔,他是一位公认的光谱学专家.通过认真的研究,洛克伊尔认为这些谱线意味着在太阳大气中存在一种未知的新元素,他将其命名为“氦”,这个称谓在希腊语中意思是“太阳”,也就是“太阳中含有的元素”的意思.不过,这论断没过多久就被推翻了.1895 年,苏格兰化学家威廉姆雷姆塞发现在地球上同样存在“氦”.而“氦”是已知的唯一一种最先被发现于地球以外的天体上的元素.
1999年日食期间拍到的日冕日冕还产生其他一些奇特的谱线,但这并不意味日冕中还存在什么未知的元素.反之,这些谱线说明日冕中所含元素的原子中都含有不同数量的电子,而在高温条件下,某些电子将脱离原子的束缚.1942 年,瑞典物理学家本杰特爱德兰认为日冕中的某些特殊谱线是铁、碳和镍原子在失去电子的情况下产生的.日冕的温度很高,其数值达百万数量级,这并非臆想,而是以日冕发射的高能量X射线为依据的.不过,这种超高温仅仅集中在日冕的个别原子中.而且这些原子广泛分布于整个日冕中,其热量总和并非高.
日冕并没有突出的边缘,而是不断延伸,逐渐与整个太阳系融为一体,并在延伸的过程中逐渐减弱,直至对行星的运动无法构成任何可观的影响为止.太阳蕴含的热量将驱使带电粒子沿不同方向向太阳外部迸射,美国物理学家尤金纽曼巴克尔于1959 年时曾经对此做出预言.1962 年,“水手-2 号”探测器升至太空抵达金星时所探测到的结果验证了这个预言.这种带电粒子的迸射被人们称为“太阳风”,其速度为400—700 公里/秒.“太阳风”的作用使各彗星的尾部均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同时,构成“太阳风”的带电粒子还会不断撞击各个行星,而且如果行星上具有南北极(正如地球上那样),那么带电粒子将由其北极向南极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