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
回答题目:2621条
其实,文字是文章的“细胞”,一旦错别字增加了,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阅读与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甚至影响“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指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学生写错别字有很多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这几个方面.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错别字不够重视.2、学生书写粗心大意,马虎了事.3、学生对汉字的形体构造的认识,处于朦胧状态.4、电脑普及,更淡化学生识字、书写的意识等.找到主要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纠正.一、教师要以身作则 在思想上要高度地重视,不能有一点马虎.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要练好书写的基本功,写好规范的汉字;尤其在课堂上的板书,作业上批语,教师书写要工整、规范,字迹要清晰,给学生树立书写的榜样.二、强调学生书写要工整,字要清晰 老师要持之以恒地强调学生作业书写工整,字迹清晰,经常表扬作业工整,字迹清晰的学生,定期展览其作业,让全班同学向其看齐.三、做好预防教学工作 教师在备课时,要估计某些字学生可能会写错,在授课时就得讲清这些字形结构.如“毋”字在授课时教师就要把“毋”与“母”进行比较.以免“毋”字与“母”字混淆.估计学生会写错的字,教师得事先给学生打“预防针”,防止新的错别字再出现.四、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习惯.”根据学生的年级高低,教师要适当地渗透“六书”中的“象形”“会意”“形声”等汉字来纠正学生的错别字.比如,“采”字“休”字,大多数学生分别把它写成“釆”字,“体”字.这类型的汉字教师就得结合“会意”字来分析,“采”字上部分是“爪”字下部分是“木”字,表示人的手在果树上摘去果子.“休”字左边是“人”字,右边是一棵树,人靠在树上,表示人在休息.又如,“衷”字不少学生把它写成“衰”字,这类型的汉字就要结合“形声”字的构造来加以分析,“衷”字外面是形,其中“中”是声.这样分析、指导,使学生感到兴趣,而且也记得牢.五、以少带多地记忆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在期中或期末复习时,教师得利用一定的时间根据汉字的特点,归类比较,反复记忆,时间长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记住了,比如:1.“十”(shí)字旁和“忄”字旁.“十”旁只有“博、协”两个,其余的都是“忄”旁.2.“斥”(chì)字旁和“斤”字旁.“斥”字旁常用的汉字只有“拆、诉”两个,其余的都是“斤”字旁.3.“卸”(xiè)字旁和“缶”(fǒu)字旁.“卸”字旁的汉字只有“卸、御”两个,其余的都是“缶”字旁.4.“幺”(yāo)字旁和“纟”旁.“幺”字旁常用的汉字“幻、幼”两个,其余的都是“纟”旁.还有“廴”(yǐn)字底和“辶”(chuō)字底;“氏”(shì)字旁和“氐”(dǐ)字旁;“卂”(xùn)字旁和“凡”字旁; “云”(yún)字旁和“亡”字旁.六、字型对比,分清笔画 有的字形相近,只有一笔之差,或是某一笔的长短曲直略有不同.如果集中对比,分清笔画,也可以帮助学生的记忆.如,“要”与“耍”,“未”与“末”,“折”与“拆”,“幼”与“幻”,“刁”与“刀”,“呜”与“鸣”等.七、读音相同,分清字义 有的汉字读音是一样的,但是,字义完全不同,这类字学生最容易用错了.要解决这类别字,首先,指导学生弄清字义,其次让学生组词辨别,容易混淆的字让学生多练习组词,或在实践中体会,学生也就牢牢地记住了.比如,“在”与“再”,“的”与“地”,“应”与“映”,“惯”与“贯”等.八、编顺口溜,加强学生的记忆 有的汉字构造很相似,连教师也难以辨认.如,“戌”、“戍”、“戊”,像这类的字就得编“顺口溜”让学生记忆,“横戌(xū)、点戍(shù)、空中戊(wù)”.又如,“己”、“巳”、“已”,编成“已(jǐ)半、巳(sì)满、不出己(jǐ)”.九、鼓励学生勤查《新华字典》,常使用“工具书” 《新课标》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学生在预习、阅读课文或做作业时,学生碰到不懂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查“字典”或查“词典”.让学生常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习惯.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文言,都离不开文字,尤其是书面文言——文言,非文字符号表达不可,错别字一多,就会影响书面表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