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
回答题目:2621条
《老孙头的小吃车子》(作者:月光下的枣树)
“吱扭扭——吱扭扭”,这时候只要老孙头小巧的木轮车子,一打东街推过来,停在大什子的街口边上,就立刻有许多人围拢上来,扒眼、看热闹.
此刻的大什字街头各家店铺、门市前都泼上了清水,泼满鲜鲜亮亮的晨光,晨光里渗透着着泥土的清香,这一切仿佛都在期待着老孙头的出场.
老孙头个不高,人长得精神.小头瓜脸,留着平头,眼睛黑亮黑亮的,放着深邃的光.头戴一顶白色圆顶帽,无冬历夏都扎着蓝布围裙,一看就格外透落.老孙头的案板上总有一块洁白的抹布,面案上的一应家什也都刀见亮色、木见本纹、瓷器溜光崭亮.
老孙头的吃食车子随着季节,不断地变换着品种.这天刚一热,他制作的江米凉糕又上市了.别人家的长卷凉糕都是在家做好了,再上街来卖,无非就是一种豆沙馅.老孙头的凉糕是用木槌打制好江米凉糕坨子,车上的面案旁大碗里放着蒸熟又过了细箩的大米醭面,几只碗里还有拌好的五仁馅儿、豆沙馅儿、玫瑰豆沙馅儿、青梅京糕桂花馅儿等,一边做一边卖.
只见他,将打制好的凉糕坨子切下一条,余下的用白色湿笼布盖严,将面搓成圆长条,用刀切成大小一致的剂子,拍上醭面,用擀面杖擀成饺子皮大小的面饼,之后逐一放上主顾点的各色馅儿,手一团拢,一个花式凉糕就做成了.还随手点上鲜红的梅花点,凉糕白中透红更加晶莹可人.
老孙头制作的凉糕.质地黏软柔韧,馅松散又甜香可口.其实,老孙头制作的凉糕,也叫“艾窝窝”.“白黏江米入锅蒸,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这是在北京民间流传的歌谣对艾窝窝的描绘(由此我可以认为老孙头,是一位回民).
天一煞冷,老孙头就开始卖蜂饼.那时蜂饼是大米面做的.每张大体如同小盖帘大小,然后切开来卖.老孙头做的蜂饼,丝窝均匀,密密麻麻,如同蜂窝一般,故名蜂饼.他做的蜂饼既有咬头又绵软,甜中略带微酸,米香味浓.特别受老人和小孩儿的欢迎.
天再一冷,等老孙头戴的帽子换成了棕色的毡帽,这时他就开始卖黏火勺了.木轮车子上架一个扁铁桶烧煤泥的炉子,烟又少火头又硬,炉子上置一平底锅.锅边上是澄沙馅和用石磨拉的黄米糊糊面.只见他用手指挖出一块面团,在两手心间来回地一掴打,就成了面饼,用木勺子挖出一块澄沙馅,一团拢,就包裹得严严实实,再一拍打就成了一个圆圆的火勺.随即将包好的火勺,逐一放到刷上油平底锅去烙,他又接着包,锅里的也烙得差不多了,再长柄铁铲,贴着锅底边铲边翻个儿,再用毛刷在火勺上挨个刷上豆油,再一翻个.那一个个黏火勺上油鼓着小泡散发着丝丝缕缕的香甜气,在整个大什字就散开来……
说来老孙头用油刷刷油倒不是吝啬,想来老孙头是深悟饮食之道.黏火勺爱吃油,油搁多了,吃起来腻得慌,但是黏东西又爱粘锅.只有放油适量,煎出的火勺带着焦黄的嘎渣,又香而不腻.
“老孙头,你这车子往远点儿推推好不好?这把我孩子的馋虫都钩出来了.”大什字道东“大香蕉杂货铺”的掌柜的大香蕉边嚷边走上前来.
“好,好!”老孙头答应着可没挪步.他知道“大香蕉”是穆桂英跟杨宗保对阵——虚晃一枪,越是褒贬越是买主.
“老孙头,该轮到我了吧?”
“那是广济堂抓药——得等(戥——抓药用的小秤).”老孙头嘴里说着,手里忙着.
“老让我等一会也行,可这小孩子的馋虫等不得.”
“就好,就好!”
老孙头的小吃食车子就这样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换着花样.什么稀酥崩脆的油酥豆啊、花色的江米碗啊,什么花模馒头啊……同样的馅馒头,老孙头却用点心模扣出来再蒸,看着就精巧.
孙头卖小吃食从来不用吆喝,他现做现卖,既让人看到加工的过程,真材实料,干净卫生,吃起来放心,又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也难怪人们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