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题目详情
【是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
题目内容:
是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优质解答
一、按要求阅读课文,讨论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本练习旨在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本题是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练习.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这段话准确使用动词的基础上,学着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可以用题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戏,也可以自行选择游戏.
内容分析
1、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本文采用哪种方法开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本文采用不同于成人看法的语式,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中心.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是第一部分的点题之笔,以下七段,便可见到.
2、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百草园的景物有些是详写的,为什么要详写?
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的详略是与中心意思紧密相关.例如“泥墙根一带”是详写,目的是以“点”映“面”,既然这里都有“无限趣味”,可见百草园里好玩的地方很多,突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4、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者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用了“拟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作者对百草园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的乐园的热爱之情.
5、“长的草里是不去的,……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这两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加红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段文字是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也给了“我”一些教益,使其如下文所说的“觉得做人之险”,“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即产生了惩恶的念头.
加红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了过渡作用,用“长的草”承着百草园,由“是不去的”引出下文有关美女蛇的故事.
6、“一切景语皆情语.”认真研读课文前八自然段,体会作者笔下百草园里有哪些乐趣.
(1)看“乐”,饱人眼福.百草园景色丰富、美丽诱人、“有无限乐趣”.
①色美:“碧绿”耀人眼,“紫红”撩人心.
②音美: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齐奏齐鸣.
③状美:黄蜂肥胖,何首乌与木莲缠络,形状各异.
④味美:覆盆子酸甜,令人垂涎.
(2)听“乐”,饱人耳福.曲折、惊险、离奇的美女蛇故事,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找“乐”,用心体验.雪后捕鸟,乐在其中.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和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以上三个内容,表明百草园的生活美好、神奇而有趣,印证了开头的最后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7、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
“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三味”:读书之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
优质解答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本练习旨在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本题是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练习.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这段话准确使用动词的基础上,学着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可以用题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戏,也可以自行选择游戏.
内容分析
1、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本文采用哪种方法开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本文采用不同于成人看法的语式,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中心.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是第一部分的点题之笔,以下七段,便可见到.
2、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百草园的景物有些是详写的,为什么要详写?
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的详略是与中心意思紧密相关.例如“泥墙根一带”是详写,目的是以“点”映“面”,既然这里都有“无限趣味”,可见百草园里好玩的地方很多,突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4、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者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用了“拟人”·“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作者对百草园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的乐园的热爱之情.
5、“长的草里是不去的,……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这两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加红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段文字是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也给了“我”一些教益,使其如下文所说的“觉得做人之险”,“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即产生了惩恶的念头.
加红的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了过渡作用,用“长的草”承着百草园,由“是不去的”引出下文有关美女蛇的故事.
6、“一切景语皆情语.”认真研读课文前八自然段,体会作者笔下百草园里有哪些乐趣.
(1)看“乐”,饱人眼福.百草园景色丰富、美丽诱人、“有无限乐趣”.
①色美:“碧绿”耀人眼,“紫红”撩人心.
②音美: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齐奏齐鸣.
③状美:黄蜂肥胖,何首乌与木莲缠络,形状各异.
④味美:覆盆子酸甜,令人垂涎.
(2)听“乐”,饱人耳福.曲折、惊险、离奇的美女蛇故事,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找“乐”,用心体验.雪后捕鸟,乐在其中.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和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以上三个内容,表明百草园的生活美好、神奇而有趣,印证了开头的最后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7、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
“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三味”:读书之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