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题目详情
文言文花木兰原文和翻译
题目内容:
文言文 花木兰 原文和翻译优质解答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唧唧唧唧,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闻声姑娘的叹息声.
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在回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木兰没有思念什么,也没有回想什么.
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换父亲去应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马鞍下的垫子,南市买驾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北市买驾牲口的鞭子.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阅历很多战争,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勋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木兰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妆扮治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预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边的阁楼门,坐坐西边内房的坐榻,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顿像云一样漂亮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地说:我们同行多年,居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齐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赏析]
北朝民歌《木兰诗》是我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我国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并以精美的语言和多种方式的铺排手法见长.在叙事时常抓住能更好刻画木兰形象的地方加以铺排.铺排时又多用排句、叠句,回旋复唱,摇曳多姿,弥足玩味.
一、 按心理铺排.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一问一答的铺排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当然,也可看做是歌者的口气,因为它是口头传唱的民歌嘛!其目的是引出木兰的自述,她是为父亲被征而发愁.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对后面说出的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这一铺排注重了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二、 按方位铺排.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其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并不是实指,而是虚拟,意在表达“许多地方”.按东西南北方位词语铺排,除了工整贴切、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外,还能很好地渲染了木兰出征前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充分地表现了木兰义无反顾地替父从军的主动性和坚决性.
三、 按时空铺排.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时间从每天的“旦”到“暮”;地点从家乡到黄河、黑山直到燕山.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同时有见其迤逦行军、艰苦转战.透过“不闻”、“但闻”的重复词语,可以想见木兰的离乡思亲之情.这八句按时空铺排,是把叙事和抒情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典型例子.
四、 按辈分铺排.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六句按“爷娘”“阿姊”“小弟”的长幼顺序进行铺排,写木兰在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地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一家人准备为木兰洗尘,都是写迎接,而又合乎各自的身分和特点.
五、 按动作铺排.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其中的“开”“坐”“脱”“著”“理”“帖”,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不厌其烦铺排具体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木兰归来后对故居产生的亲切感和恢复女儿妆的喜悦心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这样写,也是为下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作铺垫.
六、 按性别铺排.如诗的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脚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首先,这样铺排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结尾这四句的比喻,既质朴,又风趣,它来源于劳动生活,文人是写不出来的,而且它带有木兰对伙伴的调侃意味,笼罩全篇,回翔照映,余韵不尽.
铺排手法在民歌中固属常见,但《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活.它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木兰诗》用铺排手法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f777f00100fnwv.html
希望对你有帮助
优质解答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唧唧唧唧,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闻声姑娘的叹息声.
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在回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木兰没有思念什么,也没有回想什么.
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换父亲去应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马鞍下的垫子,南市买驾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北市买驾牲口的鞭子.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阅历很多战争,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勋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木兰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妆扮治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预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边的阁楼门,坐坐西边内房的坐榻,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顿像云一样漂亮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地说:我们同行多年,居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齐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赏析]
北朝民歌《木兰诗》是我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我国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并以精美的语言和多种方式的铺排手法见长.在叙事时常抓住能更好刻画木兰形象的地方加以铺排.铺排时又多用排句、叠句,回旋复唱,摇曳多姿,弥足玩味.
一、 按心理铺排.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一问一答的铺排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当然,也可看做是歌者的口气,因为它是口头传唱的民歌嘛!其目的是引出木兰的自述,她是为父亲被征而发愁.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对后面说出的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这一铺排注重了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二、 按方位铺排.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其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并不是实指,而是虚拟,意在表达“许多地方”.按东西南北方位词语铺排,除了工整贴切、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外,还能很好地渲染了木兰出征前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充分地表现了木兰义无反顾地替父从军的主动性和坚决性.
三、 按时空铺排.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时间从每天的“旦”到“暮”;地点从家乡到黄河、黑山直到燕山.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同时有见其迤逦行军、艰苦转战.透过“不闻”、“但闻”的重复词语,可以想见木兰的离乡思亲之情.这八句按时空铺排,是把叙事和抒情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典型例子.
四、 按辈分铺排.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六句按“爷娘”“阿姊”“小弟”的长幼顺序进行铺排,写木兰在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地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一家人准备为木兰洗尘,都是写迎接,而又合乎各自的身分和特点.
五、 按动作铺排.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其中的“开”“坐”“脱”“著”“理”“帖”,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不厌其烦铺排具体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木兰归来后对故居产生的亲切感和恢复女儿妆的喜悦心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这样写,也是为下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作铺垫.
六、 按性别铺排.如诗的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脚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首先,这样铺排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结尾这四句的比喻,既质朴,又风趣,它来源于劳动生活,文人是写不出来的,而且它带有木兰对伙伴的调侃意味,笼罩全篇,回翔照映,余韵不尽.
铺排手法在民歌中固属常见,但《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活.它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木兰诗》用铺排手法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f777f00100fnwv.html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