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题目详情
描写初春的诗句初春
题目内容:
描写初春的诗句 初春优质解答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
[注释]
①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
②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译诗]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赏析]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导引]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词语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诗文译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诗文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告知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优质解答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
[注释]
①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
②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译诗]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都有酒旗迎风飘动.
南朝统治者笃信佛教足足建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这蒙蒙的烟雨之中.
[赏析]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朝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阅读导引]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词语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诗文译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诗文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告知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