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题目详情
写一个初中语文课的教案,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内容,课后练习等.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更好!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
题目内容:
写一个初中语文课的教案,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内容,课后练习等.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更好!
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预习内容和要求”等项内容优质解答
《春》教案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思路,尤其要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3.学习作者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的景物描写方法,并运用于练笔中,使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4. 对文中精彩的句段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以鼓励为主,但要注意引导 的方向性.)
5. 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6. 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学会阅读文章和欣赏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 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教学设想
多媒体教学,通过赏析该文,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
课型
新授课
预习指导
朗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x09 1’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作者简介 1’
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在英国留学一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他于1948年去世,享年50岁.他留下来的著名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绿》,这些文章我们在中学里都会学习到.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的《春》这篇文章.
三、 朗读16’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要用你的心去领略春的风光,春的气息.在读的过程中有遇到好的词和句,就用笔把它划下来,这不仅是我们学会欣赏,提高鉴赏能力的第一步,而且也是阅读课外文章,积累词汇的一种常见方法.
正音正字:“水涨起来了”的“涨”,“涨”是多音多义字.
散(sǎn)在草丛里 ,酝酿(yùn niàng),巢(cháo)
应和(hè), 晕(yùn),蓑(suō), 水涨(zhǎng),剿(cháo)
迷藏(cáng),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笼(lǒng)着一层(céng)薄(bó)烟
散:散(sǎn)在草丛里 散(sàn)会
四、 分析精彩句段
1、从对春天的盼望开始.3’
现在请同学们整齐的朗读第一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想一想,这一段哪里写得好?
(1)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这种叠用,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如我们在叫唤朋友或者父母亲的时候,叫两声往往要比叫一声更加急切一些.)另一方面,也把读者的心悬起来了.(盼望着,盼望着什么?心往上提了一级, 没写,还是一个盼望着,急了,心情又提了一级, 到底盼望着什么?东风来了,为什么东风来了会让作者如此兴奋?答案还没出来,心又上了一个台阶, 最后作者才写道,“春天的脚步近了”,原来作者是在盼望春天.这就给我们读者一种渴望读下去,探究他后面到底写什么的愿望,从而引起共鸣.)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3)一句很朴实很平凡的语言,为什么我们能体会出这么多的东西呢?这就涉及到我们阅读文章的一种能力:品味和欣赏.(课本P51)
引出第三单元提示,联系到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有春天,有冬天,有秋天.春风秋雨冬雪,大自然是美的.但是朱自清笔下的春最美,最需要我们来品味和欣赏.
如何品味和欣赏呢?方法之一就是体会文章中的修辞.在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拟人和反复),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接下来呢,春天来了,……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8’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或者以自己第一天见面为例.)
所以,在这一段里,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景象:一切,山,水,太阳.
知识点:一切,说明了没有一个例外,眼睛所看到之处都是.
然:“的样子”,表示一种状态.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是拟人写法,很形象很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刚到时的特点.
“朗润”表示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色彩变得非常鲜明,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给人一种清晰明亮的感觉.(点击朗润的山的图片.)
水涨是因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冬去春回)
写太阳,拟人.用“红”来描绘,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不会给你一种烈日的刺通感.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郎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朱自清在其他文章中的精彩排比还有:“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是,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朱自清《匆匆》)
学生优秀习作:“在上课的时候,日子从读书声中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写作业 时,便从舞动的笔尖上过去.每天都重复着这些,没有什么改变.”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中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到第7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你能否为这些画起一个漂亮的名字?
明确: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段.11’
(1)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
明确:
质感:嫩嫩的.写出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有了绿色就等于有了绿色,这里同样也是用绿色来象征着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的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的长出来的样子.
“钻”和“偷偷”两个字用语非常准确,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使草具有了了人坚强的性格,显示了春早旺盛的生命力,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使得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同时也使没有感情的小草变得像人那样,有感情了.
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颗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看出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描写是多角度的,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让人感到更加的形象具体.
再次,“坐着,躺着,打两个滚,……捉几回迷藏.”这一组短语作者连用了六个动词,写了一群天真活泼小孩子.语言是非常口语化的,就像在和一个小孩子说话一样,非常亲切,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一样.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可以叶子、风、草为例作对比.)
如:叶子,心情好的时候是嫩嫩的,绿绿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粗粗的、黑黑的,或者是枯干的,或者……
风,心情好的时候是轻悄悄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凛冽的,刺骨的.
模仿:草,心情好的时候是软绵绵的,更好的时候,甚至是散发着阵阵清香.
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硬梆梆的,针刺般的,甚至是恶臭.
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也是我们进行品味和欣赏文章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同时这种方法放在我们的作文中也同样会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展示优秀习作:
“望着天空,看着白云,又远又近,有一种刺眼的感觉.……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阳光照射在路旁的树上,像被击碎的玻璃落在地上.风轻轻吹过,我多想将我现在所有的感觉都寄托在风身上,让它随风远去,随风消失.呼,一天又过去了.”
评价习作: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景物当中.
因此,学会在文章中欣赏它情景交融的地方,学会在作文中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精髓之一.因此,今天的第一个作业 就是要来运用这个精髓:在接下来的四段中,自己学着欣赏这四幅画面,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主要抓住两个点:第一,描写过程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二,哪些地方是属于情景交融的,有什么效果?在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同时,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认真的阅读文章,带着问题去思考.
五、作业
1、背诵第2-7段.
2、掌握字词及课下注解,准备小测.
3、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对课文中生疏字词的掌握.
2、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方法自己欣赏文章,领会作者思想感情.(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和评价)
3、掌握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努力通过联想和想象充分地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检测字词5’
(二)导入 5’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在春面前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又学习了他描绘下的第一幅画春草图,这幅春草图是怎样的呢?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这一段.
作者并不单纯用春草图来表现春天,他还描写了春天的花,那么春天的花是怎样的呢?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这一段.
(三)春花图8’
1、假如现在你手中还握着一架摄像机,按照课文的描写,你将如何进行拍摄?
明确:从树上似锦的繁花移到花间喧闹的蜜蜂,最后移到地上草丛中烂漫的野花. 从高到低 作者在进行景物描写中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是值得我们在在作文时学习的.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幅画美不美?
谁能具体说说朱自清笔下的春花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美?
预计有如下几种答案:因为朱自清喜爱春花,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知识广博,语言美,在描写中使用了修辞手法.(引出修辞)
3、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
(附:用拟入,写桃树、杏树、梨树;不简单地说花朵开得茂盛,而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描述,寓树以人的情态、动作,“赶趟儿”,表明争先恐后地,要赶上这一趟儿,赶春天,赶春光,百花争春,这就把是写活了.用比喻,1,写花色的艳丽,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2,为什么要把遍地的野花比喻成眼睛、星星?没有直接写到太阳,但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股明媚的阳光,没有直接写到风,但却能够让人明显地感到一股习习的春风.)
从中,我们看到,五句话,写了五层意思,层次极为分明,都围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从中我们是不是能获得一些对作文很有帮助的启示呢?——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写.在围绕中心写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让文章更加的精彩,让你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的形象可感,这就非常需要修辞的运用.就像作者把野花比喻成眨呀眨的星星,很含蓄的写到了风,写到了太阳,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同时他也将这段对春花的描写引到了下一段对春风的描写.现在请全班同学朗读第5段.
(四)春风图10’
请一位同学起来背诵这一段.
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的、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而春风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怎样去写呢?
1、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2、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
3、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手呢?
明确:母亲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广刚毅.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的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同时这个比喻也印证了前面古人所讲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因为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为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不同而不同,但是春风却不一样,古往今来,人们对春风的感受却是一致的,像母亲的手和吹面不寒都具有共同的特点.
4、才说了,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5、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请问他听到了什么?
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6、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地感受分不开的.这里我们又获得了一种启示: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耍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五官一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和表现事物.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途径.
(五) 春雨图5’
那么春天的雨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朗读第6段.读完后思考或者自由讨论两分钟,让学生上台填写表格.(目的是让学生试着用自学或探讨学习的方式欣赏文章.)要说出体现在哪里.
明确:
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
修辞,排比,比喻.
特点,细密,轻盈.
(六) 迎春图5’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七) 赞春4’
请同学朗读8—10段.说说这三段赞颂了春天的什么特点:生机勃勃,千姿百态,充满活力.
(八) 活动3’
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为什么?甚至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个字或词谈谈体会.
(九)总结1’
评价同学的谈话.从文章中作者体现出来的感情,到从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给读者的启示,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作文.
三、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并读熟《古代诗词五首》
四、板书设计
春
一、 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 描春
一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二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五、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
因此,我教学本课时将课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朗读为主,用30分钟听读、齐读、自读,然后用15分钟进行了分组朗读比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同学们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把握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深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细细地涵泳品味,进一步领会了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观.第二课时,我将品位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采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课的优美语言有真切的体会.起先20分钟,老师检查字词,介绍作者和背景,然后帮学生理清思路,进行整体感知,尤其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生以“渔”).在这个基础上,品位语言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布置同学们围绕两个题目(如前)分小组讨论5分钟,让同学们大胆发掘文章语言精彩之处,尤其是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修辞的妙用、各种感观的调动等.除此之外,还要求同学们进行联想拓展,把课内外所积累的古诗文写春的名句进行一次大整合.
最后20分钟,就是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同学们踊跃发言,这是出乎我预料的,连平时最胆小、对语文没有兴趣的几位同学都发了言,教室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都说出了对课文的自己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勿庸置疑,这些回答虽然显得还有些幼稚或不完善,但是,这毕竟是同学们自己自由探讨得来的,比起老师越俎代庖的“灌输”或许更有效果,更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更好!
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预习内容和要求”等项内容
优质解答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思路,尤其要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3.学习作者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的景物描写方法,并运用于练笔中,使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4. 对文中精彩的句段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以鼓励为主,但要注意引导 的方向性.)
5. 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6. 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学会阅读文章和欣赏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 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教学设想
多媒体教学,通过赏析该文,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
课型
新授课
预习指导
朗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x09 1’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作者简介 1’
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在英国留学一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他于1948年去世,享年50岁.他留下来的著名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绿》,这些文章我们在中学里都会学习到.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的《春》这篇文章.
三、 朗读16’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要用你的心去领略春的风光,春的气息.在读的过程中有遇到好的词和句,就用笔把它划下来,这不仅是我们学会欣赏,提高鉴赏能力的第一步,而且也是阅读课外文章,积累词汇的一种常见方法.
正音正字:“水涨起来了”的“涨”,“涨”是多音多义字.
散(sǎn)在草丛里 ,酝酿(yùn niàng),巢(cháo)
应和(hè), 晕(yùn),蓑(suō), 水涨(zhǎng),剿(cháo)
迷藏(cáng),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笼(lǒng)着一层(céng)薄(bó)烟
散:散(sǎn)在草丛里 散(sàn)会
四、 分析精彩句段
1、从对春天的盼望开始.3’
现在请同学们整齐的朗读第一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想一想,这一段哪里写得好?
(1)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这种叠用,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如我们在叫唤朋友或者父母亲的时候,叫两声往往要比叫一声更加急切一些.)另一方面,也把读者的心悬起来了.(盼望着,盼望着什么?心往上提了一级, 没写,还是一个盼望着,急了,心情又提了一级, 到底盼望着什么?东风来了,为什么东风来了会让作者如此兴奋?答案还没出来,心又上了一个台阶, 最后作者才写道,“春天的脚步近了”,原来作者是在盼望春天.这就给我们读者一种渴望读下去,探究他后面到底写什么的愿望,从而引起共鸣.)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3)一句很朴实很平凡的语言,为什么我们能体会出这么多的东西呢?这就涉及到我们阅读文章的一种能力:品味和欣赏.(课本P51)
引出第三单元提示,联系到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有春天,有冬天,有秋天.春风秋雨冬雪,大自然是美的.但是朱自清笔下的春最美,最需要我们来品味和欣赏.
如何品味和欣赏呢?方法之一就是体会文章中的修辞.在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拟人和反复),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接下来呢,春天来了,……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8’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或者以自己第一天见面为例.)
所以,在这一段里,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景象:一切,山,水,太阳.
知识点:一切,说明了没有一个例外,眼睛所看到之处都是.
然:“的样子”,表示一种状态.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是拟人写法,很形象很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刚到时的特点.
“朗润”表示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色彩变得非常鲜明,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给人一种清晰明亮的感觉.(点击朗润的山的图片.)
水涨是因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冬去春回)
写太阳,拟人.用“红”来描绘,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不会给你一种烈日的刺通感.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郎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朱自清在其他文章中的精彩排比还有:“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是,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朱自清《匆匆》)
学生优秀习作:“在上课的时候,日子从读书声中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写作业 时,便从舞动的笔尖上过去.每天都重复着这些,没有什么改变.”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中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到第7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你能否为这些画起一个漂亮的名字?
明确: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段.11’
(1)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
明确:
质感:嫩嫩的.写出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有了绿色就等于有了绿色,这里同样也是用绿色来象征着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的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的长出来的样子.
“钻”和“偷偷”两个字用语非常准确,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使草具有了了人坚强的性格,显示了春早旺盛的生命力,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使得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同时也使没有感情的小草变得像人那样,有感情了.
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颗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看出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描写是多角度的,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让人感到更加的形象具体.
再次,“坐着,躺着,打两个滚,……捉几回迷藏.”这一组短语作者连用了六个动词,写了一群天真活泼小孩子.语言是非常口语化的,就像在和一个小孩子说话一样,非常亲切,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一样.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可以叶子、风、草为例作对比.)
如:叶子,心情好的时候是嫩嫩的,绿绿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粗粗的、黑黑的,或者是枯干的,或者……
风,心情好的时候是轻悄悄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凛冽的,刺骨的.
模仿:草,心情好的时候是软绵绵的,更好的时候,甚至是散发着阵阵清香.
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硬梆梆的,针刺般的,甚至是恶臭.
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也是我们进行品味和欣赏文章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同时这种方法放在我们的作文中也同样会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展示优秀习作:
“望着天空,看着白云,又远又近,有一种刺眼的感觉.……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阳光照射在路旁的树上,像被击碎的玻璃落在地上.风轻轻吹过,我多想将我现在所有的感觉都寄托在风身上,让它随风远去,随风消失.呼,一天又过去了.”
评价习作: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景物当中.
因此,学会在文章中欣赏它情景交融的地方,学会在作文中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精髓之一.因此,今天的第一个作业 就是要来运用这个精髓:在接下来的四段中,自己学着欣赏这四幅画面,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主要抓住两个点:第一,描写过程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二,哪些地方是属于情景交融的,有什么效果?在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同时,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认真的阅读文章,带着问题去思考.
五、作业
1、背诵第2-7段.
2、掌握字词及课下注解,准备小测.
3、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对课文中生疏字词的掌握.
2、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方法自己欣赏文章,领会作者思想感情.(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和评价)
3、掌握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努力通过联想和想象充分地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检测字词5’
(二)导入 5’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在春面前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又学习了他描绘下的第一幅画春草图,这幅春草图是怎样的呢?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这一段.
作者并不单纯用春草图来表现春天,他还描写了春天的花,那么春天的花是怎样的呢?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这一段.
(三)春花图8’
1、假如现在你手中还握着一架摄像机,按照课文的描写,你将如何进行拍摄?
明确:从树上似锦的繁花移到花间喧闹的蜜蜂,最后移到地上草丛中烂漫的野花. 从高到低 作者在进行景物描写中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是值得我们在在作文时学习的.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幅画美不美?
谁能具体说说朱自清笔下的春花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美?
预计有如下几种答案:因为朱自清喜爱春花,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知识广博,语言美,在描写中使用了修辞手法.(引出修辞)
3、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
(附:用拟入,写桃树、杏树、梨树;不简单地说花朵开得茂盛,而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描述,寓树以人的情态、动作,“赶趟儿”,表明争先恐后地,要赶上这一趟儿,赶春天,赶春光,百花争春,这就把是写活了.用比喻,1,写花色的艳丽,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2,为什么要把遍地的野花比喻成眼睛、星星?没有直接写到太阳,但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股明媚的阳光,没有直接写到风,但却能够让人明显地感到一股习习的春风.)
从中,我们看到,五句话,写了五层意思,层次极为分明,都围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从中我们是不是能获得一些对作文很有帮助的启示呢?——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写.在围绕中心写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让文章更加的精彩,让你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的形象可感,这就非常需要修辞的运用.就像作者把野花比喻成眨呀眨的星星,很含蓄的写到了风,写到了太阳,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同时他也将这段对春花的描写引到了下一段对春风的描写.现在请全班同学朗读第5段.
(四)春风图10’
请一位同学起来背诵这一段.
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的、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而春风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怎样去写呢?
1、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2、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
3、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手呢?
明确:母亲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广刚毅.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的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同时这个比喻也印证了前面古人所讲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因为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为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不同而不同,但是春风却不一样,古往今来,人们对春风的感受却是一致的,像母亲的手和吹面不寒都具有共同的特点.
4、才说了,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5、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请问他听到了什么?
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6、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地感受分不开的.这里我们又获得了一种启示: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耍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五官一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和表现事物.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途径.
(五) 春雨图5’
那么春天的雨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朗读第6段.读完后思考或者自由讨论两分钟,让学生上台填写表格.(目的是让学生试着用自学或探讨学习的方式欣赏文章.)要说出体现在哪里.
明确:
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
修辞,排比,比喻.
特点,细密,轻盈.
(六) 迎春图5’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七) 赞春4’
请同学朗读8—10段.说说这三段赞颂了春天的什么特点:生机勃勃,千姿百态,充满活力.
(八) 活动3’
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为什么?甚至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个字或词谈谈体会.
(九)总结1’
评价同学的谈话.从文章中作者体现出来的感情,到从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给读者的启示,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作文.
三、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并读熟《古代诗词五首》
四、板书设计
春
一、 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 描春
一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二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五、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一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
因此,我教学本课时将课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朗读为主,用30分钟听读、齐读、自读,然后用15分钟进行了分组朗读比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同学们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把握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深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细细地涵泳品味,进一步领会了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观.第二课时,我将品位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采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课的优美语言有真切的体会.起先20分钟,老师检查字词,介绍作者和背景,然后帮学生理清思路,进行整体感知,尤其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生以“渔”).在这个基础上,品位语言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布置同学们围绕两个题目(如前)分小组讨论5分钟,让同学们大胆发掘文章语言精彩之处,尤其是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修辞的妙用、各种感观的调动等.除此之外,还要求同学们进行联想拓展,把课内外所积累的古诗文写春的名句进行一次大整合.
最后20分钟,就是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同学们踊跃发言,这是出乎我预料的,连平时最胆小、对语文没有兴趣的几位同学都发了言,教室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都说出了对课文的自己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勿庸置疑,这些回答虽然显得还有些幼稚或不完善,但是,这毕竟是同学们自己自由探讨得来的,比起老师越俎代庖的“灌输”或许更有效果,更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