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查题吧
2000万题库,覆盖所有考试类目,免费查题
今日已更新
10
道题
搜索答案
热搜 :
广东省
中山
上学
考试
地理
首页
>
试卷信息
2010年广东省中山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考试试题及答案
1:
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界线,下列界线与它大体一致的是 ①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 ②1月平均0℃等温线 ③800mm等降水量线 ④半湿润与半干旱分界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发展畜牧业 B.增加木材产量 C.开展生态旅游 D.改善生态环境......
3:
下列油田与省区连线正确的是: A.华北—山东 B.大庆—辽宁 C.胜利—河北 D.克拉玛依—新疆......
4:
古人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指这里 A.不受夏季风影响 B.夏季风来得迟 C.年降水量稀少 D.雨季来得迟......
5:
塔里木河汛期出现在夏季,是因为夏季 A.降水丰富 B.气温高,冰雪融水较多 C.地下水补给丰富 D.湖泊水补给丰富......
6: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为解决粮食问题,必须 A.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B.增加开垦荒地,以增加粮食产量 C.开垦草原,扩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D.坚持走科教兴国的道路,提高农业生产力.........
7:
造成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和种植的农作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8:
目前,我国的铁路干线已与中亚铁路接轨,向西可达荷兰鹿特丹港,被世人称为“第二亚欧大陆桥”,我国境内的这条干线是 A.京包-包兰线 B.沪杭-浙赣线 C.京哈-京沪线 D.陇海-兰新线......
9:
(见图)在超市你见到的下列水果中,产于该省的是 A、荔枝 B、苹果 C、哈密瓜 D、梨子......
10: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中,我们能积极参与的是 A.跨流域调水 B.兴修水库 C.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D.海水淡化......
11:
关于我国气温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冬季南北温差不大 B、我国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南北普遍高温 C、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在青藏高原 D、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在海南岛......
12:
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 A、西高东低,呈四级阶梯状 B、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C、南高北低,呈三级阶梯状 D、北高南低,呈四级阶梯状......
13:
下列各省是以从高纬到低纬排列的是 A、内蒙、云南、四川、海南 B、山东、陕西、宁夏、青海 C、广西、湖南、湖北、河南 D、吉林、江苏、福建、广东......
14:
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分别是 A.渤海、东海、黄海、南海 B、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C、渤海、黄海、南海、东海 D、东海、渤海、黄海、南海......
15:
根据因地制宜的方针,下列地区与种植的农作物,搭配正确的是 A.山东半岛——甘蔗、亚麻、花生 B.江汉平原——水稻、油菜、棉花 C.松嫩平原——冬小麦、甜菜、大豆 D.四川盆地——甜菜、水稻、花生......
16:
黄河凌讯现象发生在 A.山东境内和内蒙古境内河段 B.山西境内河段 C.河口至孟津段 D.青海境内河段......
17:
关于中国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B. 工业的发展必须以农业为基础 C. 重工业的产品主要给人民消费 D. 纺织工业和汽车工业都属于轻工业......
18:
下列工业产品中,属于高新技术产品的是 A.大型机床 B.拖拉机 C.织布机 D.计算机......
19:
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新疆地区......
20:
下列地形区完全位于地势第三阶梯的是: A、东南丘陵 B、东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
21:
小红从连云港去乌鲁木齐,选最近的铁路干线,经过的大城市依次为 A.石家庄、西安、宝鸡、兰州 B.徐州、郑州、西安、兰州 C.徐州、郑州、焦作、宝鸡 D.南京、杭州、南昌、株洲......
22:
长江的源头在 A、唐古拉山 B、巴颜喀拉山 C、喜马拉雅山 D、横断山......
23:
黄河的“地上河”出现在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黄土高原区......
24:
因利用黄河水灌溉,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平原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成都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宁夏平原......
25:
关于下列铁路枢纽交汇正确的是 A.郑州站中A为京九线,B为陇海线 B.兰州站中A为沪杭线,B为兰新线,C为包成线 C.株洲站中A为沪杭线,B为湘黔线,C为京广线 D.沈阳站中A为京哈线,B为沈大线......
友情链接: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