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查题吧
2000万题库,覆盖所有考试类目,免费查题
今日已更新
10
道题
搜索答案
热搜 :
试卷
模拟
化学
溧水
南京
江苏省
学年
首页
>
试卷信息
2007-2008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二中高一(上)期末化学模拟试卷(二)(解析版)考试试题及答案
1:
现有钠、镁、铝质量分别为2.3g、2.4g、2.7g,使其分别与含HCl为18.25%的盐酸溶液10g充分反应后,所得H2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A.氢气质量相同 B.铝放出氢气最多,钠最少 C.钠.........
2:
两份铝片,第一份与足量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足量烧碱溶液反应,同温、同压下放出气体的体积比为1:2,则两份铝片的质量之比为( ) A.1:1 B.2:3 C.3:2 D.1:2......
3: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配制5%NaCl溶液时,将称量的NaCl放入烧杯中加计量的水搅拌溶解 B.配制1mol•L-1NaOH溶液时,将溶解后的NaOH溶液立即注入容量瓶 C.配制0.1m.........
4:
能证明硅酸的酸性弱于碳酸酸性的实验事实是( ) A.CO2溶于水形成碳酸,SiO2难溶于水 B.CO2通入可溶性硅酸盐中析出硅酸沉淀 C.高温下SiO2与碳酸盐反应生成CO2 D.氯化氢通入可溶性碳酸.........
5:
跟100mL 0.1mol•L-1(NH4)2SO4溶液中的NH4+浓度相同的是( ) A.0.1mol•L-1NH4NO3溶液100mL B.0.2mol•L-1氨水溶液100mL C.0.2mol.........
6:
将2.56gCu和一定量的浓HNO3反应,随着Cu的不断减少,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浅,当Cu反应完毕时,共收集到气体1.12L(标准状况),则反应中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为( ) A.0.05mo.........
7:
往100mL 1mol/L的AlCl3溶液中滴加1mol/L的NaOH溶液,得到5.85g沉淀,则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可能是( ) A.200mL B.225mL C.300mL D.325mL......
8:
有10.2g镁和铝的混和粉末溶于500mL 4mol•L-1的盐酸中.若加入2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要使产生的沉淀的质量最大,则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 ) A.100ml B.500m.........
9:
把含有氧化铁的铁片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直到铁片完全溶解,经分析该溶液中无Fe3+,且生成的Fe2+与反应生成的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则原混合物中Fe2O3与Fe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
10:
某无色透明溶液中,放入铝片,立刻有大量H2生成,则下列离子在该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是( ) A.OH- NO3- Ba2+ Cl- B.H+ Ba2+ Mg2+ NO3- C.H+ Cu2+ Al3+.........
11:
跟100mL 0.1mol/L(NH4)2SO4溶液中的NH4+浓度相同的是( ) A.0.1mol/LNH4NO3溶液100mL B.0.2mol/L氨水溶液100mL C.0.2mol/LNH4C.........
12:
向300mL K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在减压低温下蒸发溶液,得到白色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CO2通入量不同,所得到的白色固体的组成也不同,试推断有几种可能的组成.........
13:
甲、乙、丙、丁分别是盐酸、碳酸钠、氯化钙、硝酸银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将它们两两混合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其中丁与乙产生的是无色气体. 甲 乙 丙 丁 甲 - ↓ ↓ - 乙 ↓ - ↓ ↑ 丙 ↓ .........
14:
用Na2CO3固体配制1mol/L的Na2CO3溶液100mL. (1)供选用的仪器有:①玻璃棒;②胶头滴管;③100mL量筒;④100mL容量瓶;⑤250mL量筒;⑥托盘天平;⑦50mL烧杯;⑧药匙.........
15:
下列说法或操作正确的是______ A.做过碘升华的烧杯和圆底烧瓶可以用四氯化碳或氢氧化钠溶液洗涤 B.做实验时可用手直接拿取金属钠 C.用托盘天平称量50.56gKCl D.用煤油可以从饱和碘水中萃.........
16:
将铁与氧化铁的锟合物15g,加入150mL稀H2SO4中,标准状况下放出H2 1.68L,同时铁和氧化铁均无剩余,向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未见颜色变化. (1)写出所有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2)混合.........
17:
合理利用化学反应可以造福人类.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工业制取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洪灾过后,饮用水的消毒杀菌成为抑制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爆发的有效方法之一.........
友情链接: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