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查题吧
2000万题库,覆盖所有考试类目,免费查题
今日已更新
10
道题
搜索答案
热搜 :
物理
高级中学
重庆
首页
>
试卷信息
2016届重庆万州高级中学初三上期第一次月考物理卷(解析版)考试试题及答案
1:
已知铝的比热大于铁的比热,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铝块,在沸水中加热相当长的时间后取出,再让它们放出相等热量,这时比较铝块的末温t铝与铁块的末温t铁( ) A.t铝>t铁 B.t铝<t铁 C.t铝=t铁 D..........
2:
《舌尖上的中国Ⅱ》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关注.重庆的腊肉、香肠受到人们的青睐,火锅更是以麻、辣、鲜、香吸引着众多食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较远的地方就能闻到火锅味,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
3:
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剧烈 B.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C.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D.物体的温度为0℃时,其内能为零......
4:
我国在南海海底发现了一种俗称“可燃冰”的冰块天燃气水合物,能源总量可达全国石油总量的一半,燃烧1m3可燃冰释放出的能量可与164m3天然气相当,由此可以判断“可燃冰”( ) A.具有较高的内能 B.具.........
5:
依据你所学的热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不具有内能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C.汽车发动机用水做冷却物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小 D.天然气燃烧越充分.........
6:
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如右图所示),当水珠越聚越.........
7:
“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经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道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
8:
下列四个成语与其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芳香四溢——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 B.立杆见影——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C.孤掌难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D.振振有词——物体振动发声......
9:
小华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对100g冰加热,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1)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0:
如图甲所示,小凡同学正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加热的烧杯中放有A.b两只温度计,他发现b温度计的示数始终 (选填:高于、低于、等于)a温度计的示数,其原因是 。 (2)当水沸腾时,a温度计示数.........
11:
张明同学家有一只如图所示的温度计,这种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原理制成;他知道“温度计”的刻度的办法:是把 的温度规定为零度,把 的温度规定为100度,然后再均分为100份,每份叫1摄氏度(1℃)。用该温.........
12:
周末,春梅跨进家门就闻见香喷喷的鸡汤味,看见女儿回家,妈妈急忙端上精心准备的鸡汤.往饭桌上放时,由于汤钵太烫,妈妈放下动作稍快,洒了些在桌上,勤快的春梅迅速将桌面清理干净,拿上筷子和妈妈一起享用了这顿.........
13:
用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分别给质量、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2.。根据图象可知,甲液体的比热容 乙液体的比热容(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如果.........
14:
家里的白炽电灯用久了,灯泡壁会发黑。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金属灯丝钨先__________后又_________......
15:
今年初,许多城市出现了雾霾天气,雾霾中的霾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等组成,大量吸人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而雾则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经 而形成的;太阳出来后,雾会慢慢散去,是因为空气中的小.........
16:
春天到了,路边的丁香花盛开了,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花香,这是 现象,这说明了分子在 。......
17:
(9分)下面是小明在学习《能源的利用》后收集到的有关太阳能的资料: 太阳能是人类最基本的能源,它无污染,免费,还可以再生,这种能源的使用期和太阳本身寿命一样长,当太阳光照射地面时,1m2地面上在1s内.........
18:
(6分)质量为5kg的某种金属块,温度从40℃升高到70℃时吸收了1.95×104J热量,这种金属块的比热容是多少?它可能是哪种金属?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J/(kg.℃) 铝 0.88×103 铅 0.........
友情链接: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