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查题吧
2000万题库,覆盖所有考试类目,免费查题
今日已更新
10
道题
搜索答案
热搜 :
湖北省
襄阳
五中
自主
招生
化学
试卷
首页
>
试卷信息
2018年湖北省襄阳市、五中自主招生化学试卷考试试题及答案
1:
某化学小组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甲和固体乙(注:上述所涉溶液均不饱和)。该小组同学对溶液甲和固体乙作出了如下判断: ①固体乙中一定有Ag.........
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铁炼成钢是物理变化 B. 将氯化钠和植物油放入水中,再加入一定量洗涤剂充分搅拌后溶液不分层 C. 向20℃时的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食盐不会溶解 D. 50mL水.........
3:
下列对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洒出,可将胶头滴管伸到试管口内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为避免药品浪费,做完.........
4:
下列设计方案可行,且对应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用治疗胃酸过多症: B. 实验室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 C. 用适量的稀盐酸除去铁钉表面的锈迹: D. 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
5:
下列对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铝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很不活泼 B.水墨画可长时间保存不变色是因为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不活泼 C.氧氧化钠需要密封保存是因为它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D.“酒.........
6:
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钠、硫酸铜、氯化钠、硝酸钡、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所加试剂均足量): (1)操作Ⅰ、Ⅱ的名称是____; (2)固体粉末中一定含.........
7:
已知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图: (1)若甲、丁是常见的碱,乙、丙是常见的盐,而且当甲转化为丙、丁转化为乙时,都是与同一种气体X发生反应。则X的化学式为____,甲与乙反.........
8: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铁是世界产量最高且应用最广泛的金属。 (1)生活中用铁锅作炊具,是利用了铁的____性; (2)铁制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____直接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填化.........
9:
将30.0g镁、铝、锌的混合物(不含其它杂质)与适量的稀盐酸反应,金属完全溶解。将所得溶液加热、蒸发至干得到172.0g不含结晶水的氯化物,则反应产生H2的质量为( ) A.2.0g B.3.0g C.........
10:
你认为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低碳”理念是为了引导全社会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设法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C.物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应用的方法.........
11: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先”与“后”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量10.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B.加热试管里固体药品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C.测定溶.........
12:
由Mg、Al、Fe、Cu中的任意两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粉末22.0g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收集到2.0 gH2,则该粉末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A.Mg B.Al C.Fe D.Cu......
13:
下列有关说法中( ) (1)水分子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2)明矾可以用来降低水的硬度;(3)常温下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4)将饱和溶液加热一定会变成不饱和溶液;(5)用作消毒剂的医用酒精.........
14:
将25克甲物质跟5克乙物质发生反应,所得混合物中有10克甲、11克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化学式分别为A、B、C、D。则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正确.........
15: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 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酸 B. 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 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
16:
(一)铝及其化合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如航空航天材料—硬铝。 (1)Al和Cu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该反应说明____; (2)生活中铝比铁更耐腐蚀的原因____(用化学反.........
17:
已知草酸(H2C2O4)固体与浓硫酸共热发生化学反应:H2C2O4CO2↑+CO↑+H2O.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装置,用于制取纯净干燥的CO气体来还原氧化铁。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友情链接: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