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查题吧
2000万题库,覆盖所有考试类目,免费查题
今日已更新
10
道题
搜索答案
热搜 :
单元
航天
万有引力
必修
物理
测试
首页
>
试卷信息
2018年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单元测试考试试题及答案
1:
关于开普勒第三定律,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 该定律只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不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 B. 若地球绕太阳运转轨道的半长轴为,周期为;月球绕地球运转轨道的长半轴为,周期为,则: C.........
2:
宇宙中,两颗靠得比较近的恒星,只受到彼此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互相绕转,称之为双星系统.在浩瀚的银河系中,多数恒星都是双星系统.设某双星系统A、B绕其连线上的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 所示.若AO>OB,.........
3:
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B. 它是能使卫星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大发射速度 C. 它是地球同步卫星运动时的速度 D. 所有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
4:
我国成功发射了天链一号04星,天链一号04星是我国第4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它与天链一号02星、03星实现组网运行,为我国神舟飞船、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等提供数据中继与测控服务如图为天宫二号和天链.........
5:
在地球(看作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上空有许多同步卫星,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它们离地心的距离可能不同。 B. 它们速度的大小可能不同。 C. 它们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不同。 D. 它们的质量可.........
6:
研究火星是人类探索向火星移民的一个重要步骤,设火星和地球均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火星轨道在地球轨道外侧,如图所示,与地球相比较,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火星运行速度较大 B. 火星运行角速度较大 .........
7:
已知地球半径为R,月球半径为r,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两球中心之间的距离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假设公转运动都视为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常量为G,由以上条件可知 A.........
8:
首先测出“万有引力恒量”的科学家是 A. 伽利略 B. 牛顿 C. 亚里士多德 D. 卡文迪许......
9:
假设有一载人宇宙飞船在距地面高度为4200km的赤道上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半径约为6400km,地球同步卫星距地面高度为36000km,宇宙飞船和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同向运动,每当二者相距最近时.........
10:
已知两个质点相距为r时,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大小为F;当这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变为3 r时,万有引力的大小变为( ) A. B. C. D. 3F......
11:
太阳系中各大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可以粗略的认为是圆形,下表所示是几个行星距太阳的距离和行星质量的参数,由表中的数据可估算出天王星公转的周期最接近于 行星 水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天王星 海王星 日星距.........
12:
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飞船内进行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若已知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地球半径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求: (1)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2)飞船离地面的高度.......
13:
宇航员站在某星球表面,从高h处以初速度水平抛出一个小球,小球落到星球表面时,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是x,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求 该星球的质量M. 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14:
我国在2010年实现探月计划——“嫦娥工程”。同学们也对月球有了更多的关注。 ⑴若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T,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近似看做匀速圆周运动,试求出月球.........
15:
两颗行星的质量分别为和,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分别为和,若它们只受太阳的万有引力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线速度之比为 B. 角速度之比为 C. 周期之比为 D. 向心加速度之比为......
16:
如图所示为某飞船从轨道Ⅰ经两次变轨绕火星飞行的轨迹图,其中轨道Ⅱ为圆轨道,轨道Ⅲ为椭圆轨道,三个轨道相切于P点,P、Q两点分别是椭圆轨道Ⅲ的远火星点和近火星点,S是轨道Ⅱ上的点,P、Q、S三点与火星中.........
17:
用 m 表示地球同步卫星的质量,h 表示它离地面的高度,R 表示地球的半径,g 表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 表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则 A. 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大小为 B. 地球对同步卫星万有引力大小为.........
18:
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后,先在“24小时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即绕地球一圈需要24小时;然后,经过两次变轨依次到达“48小时轨道”和“72小时轨道”;最后奔向月球。如果按圆形轨道计算,并忽略卫星质量.........
友情链接: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