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查题吧
2000万题库,覆盖所有考试类目,免费查题
今日已更新
10
道题
搜索答案
热搜 :
透镜
物理
学年
学制
首页
>
试卷信息
鲁教版(五四学制)2018-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题考试试题及答案
1:
如图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哪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 A. 投影仪 B. 照相机 C. 放大镜 D. 近视眼镜......
2:
(题文)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距透镜4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 48cm B. 38cm C. 28cm D. 17cm......
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烛焰位于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图中的( ) A. B. C. D.......
4:
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那么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A. 30cm B. 20cm C. 10cm D. 5cm......
5:
下列有关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都是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成的 B. 凸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C. 凸透镜有焦点,凹透镜没有焦点 D. 薄透镜就是凹透镜.........
6:
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缩小的像,然后他把燃烧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这时光屏上能看到( ) A. 倒立、放大的像 B. 倒立、缩小的像 C. 正立、放大的像 D. .........
7:
小阳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观察到在距凸透镜20cm处的光屏上呈现一个放大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 5cm B. 10cm C. 15cm D. 25cm......
8:
(题文)关于天文望远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让更多的光射入到物镜中 B. 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 C. 采用焦距很大的凸透镜作物镜 D. 增大观察的视角......
9:
光的世界丰富多彩,光学器件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借助放大镜看地图,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B. 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这是由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 照相.........
10:
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在离透镜16cm的光屏上成放大的像,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4cm B. 8cm C. 12cm D. 18cm......
11:
(题文)如图是张老师戴上眼镜前和戴上眼镜后观察到远处桌面上试卷字母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出张老师视力存在的问题以及所戴眼镜的镜片类型是 A. 远视眼 凸透镜 B. 近视眼 凹透镜 C. 远视眼 凹透镜 .........
12:
小明学习了《透镜及其应用》后,了解了透镜的一些知识。请回答以下问题: (1)近视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 (2)通过凸透镜能看清邮票的细微之处,如图甲所示,此时凸透镜与邮票间的距离 凸透镜的焦距(选填“大.........
13:
实验桌上有高度不同的发光体A和B,焦距分别为5cm、10cm的凸透镜两个,刻度尺、光具座和光屏各一个.小华选用这些器材,证明“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小华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
14:
某实验小组用一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另一侧移动光屏,距凸透镜l0cm处,光屏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15:
山林里刚下过雨,一个被游人遗弃的透明瓶子里灌进了雨水,天晴后,这个瓶子可能引起火灾.你觉得有道理吗?为什么?......
16:
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对于近视眼患者,晶状体对光的会聚作用变________(选填“强”或“弱”),使远处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________方(选填“前”或“后.........
17:
(题文)近视镜看不清________处的物体,下列四幅图中能够说明近视眼成像原理的是________图,表示矫正近视眼方法的是________图.......
18:
如图所示,透过水瓶可以看到放大了的文字.这是因为装水的水瓶相当于 透镜,形成了文字正立、放大的 像.......
19:
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________和________的共同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________上,形成物体的像.......
20:
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让平行光垂直射到透镜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点,如图(甲)所示,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 cm.将此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图(乙)位置时,光屏上的像是模糊的,要使.........
友情链接: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