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它 > 题目详情
我国的四大高原到底有什么关系?
题目内容:
我国的四大高原到底有什么关系?优质解答
四大高原
之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在中国北方,长城以南、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北风送土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地貌差异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②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④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
之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的第二大高原.
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从飞机上俯视高原就像烟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称之为“瀚海”.
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滚滚的沙漠,是中国天然牧场和沙漠分布地区之一.
内蒙古高原气候十分干燥,沙漠分布面积要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37.8%.较大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等.
黄河流经内蒙古高原中部的这一段,有的地方河谷紧缩,成为峡谷;有的地方河谷宽展,泥沙堆积成肥沃的冲积平原,这就是著名的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称,这是劳动人民在这里修建渠道,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的结果.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褶皱隆起,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燕山运动挠曲下陷地区,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堆积甚厚,扩大了平地面范围.新生代以来,气候虽有冷温干湿的交替,但均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面分割轻微,过去形成的剥蚀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较完整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内蒙古高原 :
nèi ménɡ ɡǔ ɡāo yuán
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1400米.地面坦荡,起伏和缓,多宽广盆地.草原辽阔,为中国重要牧区.西部沙漠分布广.
之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
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是我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它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西面的云贵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较为明显.东面的贵州高原起伏较大,山脉较多,高原面保留不多,称为“山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相连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称为“云贵高原”.云南高原位于哀牢山以东的云南省东部地区,因其在云岭以南,故称为云南高原.高原面保存良好.云南高原上的山地顶部多呈宽广平坦地面,或呈和缓起伏地面,有“高山顶上路宽大”的说法.连绵起伏的山岭间,有许多湖盆和坝子.云南有1200多个坝子,占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为盆地,有的积水成湖.如以昆明为中心的高原面上,分布着滇池等许多大小湖泊,被称为“滇中断陷湖区”.湖盆四周由于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积,大多数已发育有湖岸平原.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高原的主要农业区.贵州高原位于多雨的季风区,雨量充足,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由于多雨,高原上的河流水量大,许多河流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贵州高原的地貌可以大致分为三级地形面:山原、盆地和峡谷.高原上最高的一级是山原,以贵州西部最明显.高原面因长期受河流切割而呈山原形态.在这个高原面下,分布着一些盆地(坝子),最大的是贵阳盆地,是高原上的主要农耕地带.峡谷是河流长期下切形成的,如乌江河谷深达300—500米,在这里“对山唤得应,走路要一天”.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的黄果树瀑布,宽约20米,从50多米高的陡崖上直泻犀牛潭,水花飞溅,气势磅礴,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云贵高原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个被溶蚀的高原,喀斯特地形显著.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经地表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云贵高原面上有一层固结的红色土层(又叫风化壳),表示地面是个久经风化的地面.当它被剥蚀去后,就出露石灰岩,形成大片石芽地.路南石林就是石芽地中发育得最好的一片.这里奇峰兀立,如柱如塔,如笋如菌,高的10米以上,矮的5—10米.人们在望峰亭或狮子亭眺览,就可欣赏40多万亩石林的奇景.
之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介绍:
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次亚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优质解答
之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在中国北方,长城以南、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北风送土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地貌差异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②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③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④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
之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的第二大高原.
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从飞机上俯视高原就像烟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称之为“瀚海”.
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滚滚的沙漠,是中国天然牧场和沙漠分布地区之一.
内蒙古高原气候十分干燥,沙漠分布面积要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37.8%.较大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等.
黄河流经内蒙古高原中部的这一段,有的地方河谷紧缩,成为峡谷;有的地方河谷宽展,泥沙堆积成肥沃的冲积平原,这就是著名的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称,这是劳动人民在这里修建渠道,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的结果.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褶皱隆起,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燕山运动挠曲下陷地区,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堆积甚厚,扩大了平地面范围.新生代以来,气候虽有冷温干湿的交替,但均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面分割轻微,过去形成的剥蚀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较完整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内蒙古高原 :
nèi ménɡ ɡǔ ɡāo yuán
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1400米.地面坦荡,起伏和缓,多宽广盆地.草原辽阔,为中国重要牧区.西部沙漠分布广.
之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
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是我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它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西面的云贵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较为明显.东面的贵州高原起伏较大,山脉较多,高原面保留不多,称为“山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相连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称为“云贵高原”.云南高原位于哀牢山以东的云南省东部地区,因其在云岭以南,故称为云南高原.高原面保存良好.云南高原上的山地顶部多呈宽广平坦地面,或呈和缓起伏地面,有“高山顶上路宽大”的说法.连绵起伏的山岭间,有许多湖盆和坝子.云南有1200多个坝子,占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为盆地,有的积水成湖.如以昆明为中心的高原面上,分布着滇池等许多大小湖泊,被称为“滇中断陷湖区”.湖盆四周由于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积,大多数已发育有湖岸平原.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高原的主要农业区.贵州高原位于多雨的季风区,雨量充足,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由于多雨,高原上的河流水量大,许多河流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贵州高原的地貌可以大致分为三级地形面:山原、盆地和峡谷.高原上最高的一级是山原,以贵州西部最明显.高原面因长期受河流切割而呈山原形态.在这个高原面下,分布着一些盆地(坝子),最大的是贵阳盆地,是高原上的主要农耕地带.峡谷是河流长期下切形成的,如乌江河谷深达300—500米,在这里“对山唤得应,走路要一天”.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的黄果树瀑布,宽约20米,从50多米高的陡崖上直泻犀牛潭,水花飞溅,气势磅礴,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云贵高原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个被溶蚀的高原,喀斯特地形显著.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经地表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云贵高原面上有一层固结的红色土层(又叫风化壳),表示地面是个久经风化的地面.当它被剥蚀去后,就出露石灰岩,形成大片石芽地.路南石林就是石芽地中发育得最好的一片.这里奇峰兀立,如柱如塔,如笋如菌,高的10米以上,矮的5—10米.人们在望峰亭或狮子亭眺览,就可欣赏40多万亩石林的奇景.
之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介绍:
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次亚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