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它 > 题目详情
敦煌壁画标志是什么?有什么特色?
题目内容:
敦煌壁画标志是什么?
有什么特色?优质解答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可以说是全世界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敦煌飞天的名称由来
从起源和职能上说,飞天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与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唐代慧琳《音义》解释说:“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乾闼婆为妻也.”乾闼婆与紧那罗被佛教列入天龙八部神后,随着佛教理论、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由原来的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眉目清秀、体态优美的天人飞仙了.
乾闼婆和紧那罗最初在佛教天龙八部众神中的职能是有区别的.乾闼婆—香音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云霄;紧那罗—天乐神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佛教艺术中的飞天.西魏时,莫高窟已出现了持乐器歌舞的乾闼婆.隋代以后,乾闼婆和紧那罗混为一体,已无法分辨了.只是音乐界、舞蹈界写文章时,为了把他们和乐伎加以区别,把早期天宫奏乐的紧那罗定名为天宫伎乐,把后来合为一体、持乐歌舞的飞天定名为飞天伎乐.
从艺术形象上说,敦煌飞天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的结果,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它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头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之一,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地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
1.兴起时期.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366~535年),大约17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但这一时期两个朝代的飞天特点也略有不同.
莫高窟北凉时期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珰,头束圆髻,或戴花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在造型、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艺上都十分相似.由于莫高窟初建时,敦煌地区的画师画工尚不熟悉佛教题材和外来艺术,处于模仿阶段,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如莫高窟北凉第275、272窟中的飞天.
莫高窟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不仅画在窟顶平棋、窟顶藻井、故事画、佛龛上,还画在说法图、佛龛内两侧.北魏的飞天形象大体上还保留着西域式飞天的特点,但有一些洞窟里的飞天形象,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步向中国化转变.飞天的脸型已由丰圆变得修长,眉清目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谐调.头有圆光,或戴五珠宝冠,或束圆髻.身体比例逐渐修长,有的腿部相当于腰身的两倍.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势如翔云飞鹤.飞天起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坠满虚空”的诗意.如莫高窟北魏第251、260窟的飞天.
有什么特色?
优质解答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可以说是全世界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敦煌飞天的名称由来
从起源和职能上说,飞天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与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唐代慧琳《音义》解释说:“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乾闼婆为妻也.”乾闼婆与紧那罗被佛教列入天龙八部神后,随着佛教理论、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由原来的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眉目清秀、体态优美的天人飞仙了.
乾闼婆和紧那罗最初在佛教天龙八部众神中的职能是有区别的.乾闼婆—香音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云霄;紧那罗—天乐神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佛教艺术中的飞天.西魏时,莫高窟已出现了持乐器歌舞的乾闼婆.隋代以后,乾闼婆和紧那罗混为一体,已无法分辨了.只是音乐界、舞蹈界写文章时,为了把他们和乐伎加以区别,把早期天宫奏乐的紧那罗定名为天宫伎乐,把后来合为一体、持乐歌舞的飞天定名为飞天伎乐.
从艺术形象上说,敦煌飞天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的结果,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它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头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之一,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地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
1.兴起时期.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366~535年),大约17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但这一时期两个朝代的飞天特点也略有不同.
莫高窟北凉时期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珰,头束圆髻,或戴花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在造型、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艺上都十分相似.由于莫高窟初建时,敦煌地区的画师画工尚不熟悉佛教题材和外来艺术,处于模仿阶段,运笔豪放,着色大胆,显得粗犷朴拙.如莫高窟北凉第275、272窟中的飞天.
莫高窟北魏时期的飞天所画的范围扩大了.不仅画在窟顶平棋、窟顶藻井、故事画、佛龛上,还画在说法图、佛龛内两侧.北魏的飞天形象大体上还保留着西域式飞天的特点,但有一些洞窟里的飞天形象,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步向中国化转变.飞天的脸型已由丰圆变得修长,眉清目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谐调.头有圆光,或戴五珠宝冠,或束圆髻.身体比例逐渐修长,有的腿部相当于腰身的两倍.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势如翔云飞鹤.飞天起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坠满虚空”的诗意.如莫高窟北魏第251、260窟的飞天.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