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它 > 题目详情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字】
题目内容: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字优质解答
诸葛亮,在很多场合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就像关公经常作为勇武与忠义的化身一样.可是从另一角度想想,忠武侯的高大形象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诸葛亮一生辅佐过两位皇帝,分别是刘备和刘禅,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说,“如果太子可以辅佐,则辅之,若太子不才,丞相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很多人都说,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例,充分表现了刘备对诸葛孔明的信任.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刘备此举,意在试探诸葛亮,一方面诸葛亮对名声极其重视,绝对不敢有篡逆之心;另一方面则是他猜到刘备的意图:如果他有篡逆之心,刘备会当场“做”掉他!他只能出点“红”以示忠心.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一个智慧的化身,这点脑筋动起来还是很容易的.
历朝历代,不论皇帝如何,大臣中无一例外地存在“党争”,而位高权重的“权臣”,则每每不可避免地成为党争的中心.在“后主”手下,诸葛亮位至人臣之极点,是蜀国皇帝的“相父”,显然,有很多人对他的尊位很眼红,按道理,刘禅软弱无能,蜀国朝内的党争应该极为严重,而诸葛亮则应该成为党争的中心,但是为什么这么顺理成章的事情却没发生呢?这就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高明之处了,他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并不全是为了“报先帝而忠陛下”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躲避朝内党争.他深知如果他一直待在蜀国,将来不得不卷入党争,到那时,必定会身败名裂,万劫不复,留个千古骂名.他南争北战,意在躲避灾祸.
诸葛亮在刘禅手下屡出祁山,而寸功未立,其原因何在?早在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就认定,天下必然一分为三,刘备可以占有其一.他为刘备谋划“大业”的时候,对“三分天下”剖析得很透彻,而对于“兴复汉室”只是一言带过,并没有细讲.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就知道,天下最终不可能尊刘备为帝,对刘备的“兴复汉室”并不感兴趣.刘备死后,形势发生改变,蜀国元气大伤,已经没能力在和任何一方抗衡,诸葛亮深知回天无力,但又不愿承认,为了把自己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落到实处,为自己留个好名声,他六出祁山.北上伐魏六次,劳民伤财把本来就奄奄一息的蜀国一步步推上了灭亡之路.
从这几方面讲,诸葛亮的形象恐怕并不是很多人所讲的那么高大,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认为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优质解答
诸葛亮一生辅佐过两位皇帝,分别是刘备和刘禅,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说,“如果太子可以辅佐,则辅之,若太子不才,丞相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很多人都说,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例,充分表现了刘备对诸葛孔明的信任.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刘备此举,意在试探诸葛亮,一方面诸葛亮对名声极其重视,绝对不敢有篡逆之心;另一方面则是他猜到刘备的意图:如果他有篡逆之心,刘备会当场“做”掉他!他只能出点“红”以示忠心.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一个智慧的化身,这点脑筋动起来还是很容易的.
历朝历代,不论皇帝如何,大臣中无一例外地存在“党争”,而位高权重的“权臣”,则每每不可避免地成为党争的中心.在“后主”手下,诸葛亮位至人臣之极点,是蜀国皇帝的“相父”,显然,有很多人对他的尊位很眼红,按道理,刘禅软弱无能,蜀国朝内的党争应该极为严重,而诸葛亮则应该成为党争的中心,但是为什么这么顺理成章的事情却没发生呢?这就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高明之处了,他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并不全是为了“报先帝而忠陛下”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躲避朝内党争.他深知如果他一直待在蜀国,将来不得不卷入党争,到那时,必定会身败名裂,万劫不复,留个千古骂名.他南争北战,意在躲避灾祸.
诸葛亮在刘禅手下屡出祁山,而寸功未立,其原因何在?早在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就认定,天下必然一分为三,刘备可以占有其一.他为刘备谋划“大业”的时候,对“三分天下”剖析得很透彻,而对于“兴复汉室”只是一言带过,并没有细讲.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就知道,天下最终不可能尊刘备为帝,对刘备的“兴复汉室”并不感兴趣.刘备死后,形势发生改变,蜀国元气大伤,已经没能力在和任何一方抗衡,诸葛亮深知回天无力,但又不愿承认,为了把自己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落到实处,为自己留个好名声,他六出祁山.北上伐魏六次,劳民伤财把本来就奄奄一息的蜀国一步步推上了灭亡之路.
从这几方面讲,诸葛亮的形象恐怕并不是很多人所讲的那么高大,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认为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