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它 > 题目详情
【动植物的自然现象动植物有哪些自然现象】
题目内容:
动植物的自然现象
动植物有哪些自然现象优质解答
的水生动物.其实扬子鳄没有鳃,也不是水生动物,只不过扬子鳄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具有水陆两栖的本领而已.这样,扬子鳄就扩大了生活的领域,使它们容易在生存斗争中成为优胜者.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渡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它最爱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鱼、小虾、水鸟、野兔、水蛇等动物.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而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
扬子鳄的子孙曾兴旺发达过,七八十年前,安徽芜湖万春圩一带的河滩上还生活着很多扬子鳄.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可是到了1949年,那里已很难听到扬子鳄的吼叫声了.现在,扬子鳄的分布区不断缩小,数量也日益减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分析起来,主要还是栖息地环境的破坏.加上扬子鳄全身都是宝,它的肉曾是宴席上的佳肴,它的皮是制造高档革制品的上好材料,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遭到人们的乱捕滥杀.又因为扬子鳄是一种肉食性动物,能在圩堤上挖穴打洞,因此农民曾把它当作有害动物,见了就捕杀.扬子鳄已处于几乎要绝灭的境地.
为此,我国政府于1972年将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将它列入重点保护动物名录,禁止贸易.1981年,据专家估计,野外生存的扬子鳄仅有300--500条,这一物种可能在10年内绝灭.然而令人高兴的是,时至今日,扬子鳄不仅没有绝灭,而且数量已大大增加.这一人间奇迹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为了保住扬子鳄这一物种,改变濒临绝灭的状况,让它世世代代生存发展下去,我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人力,建立了安徽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可是仅靠扬子鳄自身的繁殖,仍无法挽回种群趋向绝灭的总趋势.从70年代起,我国的科学工作者迈上了充满坎坷的人工繁殖扬子鳄的征途,现在我国人工孵化鳄卵、人工繁殖鳄群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扬子鳄的数量已从建场初期的170条增加到4000多条,现在每年的繁殖数量都在1000条以上,扬子鳄已成为被国际贸易公约批准的第一种可以进行商品化开发利用的受胁动物.
鲫鱼是杂食性鱼,但成鱼主要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因为植物性饲料在水体中蕴藏丰富,品种每繁多,供采食的面广.维管束水草的茎,叶,芽和果实是鲫鱼爱食之物,在生有菱和藕的高等水生植物的水域,鲫鱼最能获得各种丰富的营养物质.硅藻和一些状藻类也是鲫鱼的食物,小虾,蚯蚓,幼螺,昆虫等它们也很爱吃.
鲫鱼采食时间,依季节不同而不同.春季为采食旺季,昼夜均在不断地采食;夏季采食时间为早,晚和夜间;秋季全天采食;冬季则在中午前后采食.
生活在江河流动水里的鲫鱼,喜欢群集而行.有时顺水,有时逆水,到水草丰茂的浅滩,河湾,沟汊,芦苇丛中寻食,产卵;遇到水流缓慢或静止不动,具有丰富饵料的场所,它们就暂栖息下来.
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水库中的鲫鱼,也是择食而居.尤其在较浅的水生植物丛生地,更是它们的集中地,即使到了冬季,它们贪恋草根,多数也不游到无草的深水处过冬.
生活在小型河流和池塘中的鲫鱼,它们是遇流即行,无流即止,择食而居.冬季多潜入水底深处越冬.
青蛙前脚上有四个趾,后脚上有五个趾,还有蹼.青蛙头上的两侧有两个略微鼓着的小包包.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过它可以听到声音.青蛙的背上是绿色的,很光滑、很软,还有花纹,腹部是白色的.可以使它隐藏在草丛中,捉害虫就容易些,也可以保护自己.它的皮肤还可以帮助它呼吸.它的气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头捕食,舌头上有黏液.青蛙是卵生的,卵孵化成蝌蚪,最后才变成青蛙.
青蛙的身体分头、躯干、四肢三部分,皮肤光滑.
运动捕食方面就是:游、跳、用舌捕食.
繁殖发育方面是:卵生、发育变态.
它的生活环境是:小时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长大后还可以到陆地上生活
青蛙用肺来呼吸,但也可以通过湿润的皮肤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它皮肤里的各种色素细胞还会随湿度温度的高低扩散或收缩,从而发生肤色深浅变化.青蛙平时栖息在稻田、池塘、水沟或河流沿岸的草丛中,有时也潜伏在水里.一般是夜晚捕食.
中华蟾蜍生活习性的观察
中华蟾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动物——癞蛤蟆,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因为长得丑,所以得了这么个通俗而难听的名字.
白天,癞蛤蟆多隐蔽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很少活动.傍晚,在池塘边、草地里便可看到它们忙忙碌碌地“狩猎”——捕食昆虫.
癞蛤蟆体长一般在10厘米以上.它的身体“粗壮”,皮肤异常“粗糙”,可淡黄色的肚皮还算光滑.黄、褐、绿三色交错的背上疙里疙瘩的.这些“疙瘩”却是“宝贝”——皮肤腺,尤其是头部两侧鼓膜上方最大的一对“疙瘩”——耳后膜,能分泌白色毒液.这毒液是一种防御武器,当有天敌进攻时,癞蛤蟆喷射的毒液能使对方不敢靠近.癞蛤蟆长着梯形式的头,前端较小,看起来傻乎乎的.头的吻端偏上有一对鼻腔,能够流通空气,也有嗅觉作用.头部上方两侧各有一个大而凸出的眼睛.它有上下眼睑,拨开下眼睑能看到一片透明的膜.它的眼皮能闭上,所以不像鱼那样老睁着眼.但癞蛤蟆闭眼时不是在休息,而在吞咽食物,因为其眼和口腔只隔一层薄膜,无硬骨,眼球被压而进入口咽腔,迫使食物下咽,因此必须闭眼.癞蛤蟆还会“哭”,它有泪腺.癞蛤蟆的眼睛视野大,对运动着的物体感觉极为敏锐.在两眼后方还各有一个椭圆形、薄膜状的鼓膜.鼓膜能将声波传到内耳,于是它就有了听觉.遗憾的是,癞蛤蟆是个哑巴(不论雌雄),都不能“讲话”——高声呜叫,而只能呱呱叫.它没有雄青蛙的“鸣囊”,在头部下方长着一张扁扁的大嘴巴.撬开嘴巴,能看到其颚上有个洞,与鼻孔相通.它的上下颚均无齿,嘴里还有一张椭圆形、末端不分叉的大舌头(青蛙舌末端分叉),而且是“倒着长”,舌根固着在口腔底部前缘,舌尖伸向口腔里面.舌上总有黏而滑的液体.它能迅速地伸出来掠捕食物.癞蛤蟆头部紧连着短而阔的躯干,生有前肢和发达的后肢.后肢趾间有蹼,用于游泳.它善于爬行而不善于跳跃.
中华蟾蜍是捕食田野害虫的能手,一般是夜间捕食.捕食害虫种类很多,有蝶类、蝗虫、蚱蜢、金龟子、蚊、蝇、白蚁……捕食量极大.稻田里的青蛙一天捕食 200多只害虫,而癞蛤蟆要高出青蛙2—3倍,所以它是对人类很有益的动物.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春分”至“清明”前后,冬眠的蟾蜍都集中在池塘、人工湖,可看到个体较小的雄蟾蜍,用前肢紧紧抱住一只个体较大的雌蜡蜍,有时可持续几天而不分开(即使人为地使之分开也很费劲),这种现象称为抱对或抱合.抱对并不是它们进行交配,而是促使两个个体都在兴奋高潮中,同时产卵排精,进行体外受精.癞蛤蟆的卵呈带状.卵的外面有外胶质膜,起缓冲、保护、集热、聚光、增加浮力,以及防止干燥等作用.
癞蛤蟆存在数量多、分布广,可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成为解剖、生理实验的好材料.如它的腓肠肌和坐骨神经可用于观察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等.
癞蛤蟆皮肤腺的毒液可加工成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蟾酥.蟾酥又是六神丸、喉症丸等数千种中药的主要原料,可治疗疮等外科病,还具有解毒、利尿、强心的功能,驰名中外的“安宫牛黄丸”和新制的“蟾力苏”都是急救用的强心药剂.
癞蛤蟆对人类是十分有益的,在饲养的基础上,我们应大力开发和利用,同时我们应注意保护它.在保护癞蛤蟆的措施中,要禁止滥捕滥杀,禁止打捞其幼体——蝌蚪;更重要的是必须保护它们的栖息环境,特别是生殖季节对繁殖场所的保护.水体污染是导致癞哈蟆大量减少的主要因.实践证明:低浓度的农药能刺激蝌蚪的肌肉,使之行动迟缓,易被天敌发现和消灭,高剂量的农药可立即引起死亡,愈大的蝌蚪对农药愈敏感,特别在变态前后最易死亡.可见,当务之急是要大量减少农药的投放量,大力提倡生物防治害虫.另外还应创设癞蛤蟆繁殖的饲养基地,保证它们能安全地繁衍和成长.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使我全面了解了癞蛤蟆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功能,而且使我学会了观察、写观察日记、亲自解剖蟾蜍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癞蛤蟆不仅捕食农田、林地、菜地的害虫,而且可作为实验材料和药用.用它防治害虫既不费工,又不花钱,并且不污染环境.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598356.html?si=8
动植物有哪些自然现象
优质解答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渡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它最爱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鱼、小虾、水鸟、野兔、水蛇等动物.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而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
扬子鳄的子孙曾兴旺发达过,七八十年前,安徽芜湖万春圩一带的河滩上还生活着很多扬子鳄.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可是到了1949年,那里已很难听到扬子鳄的吼叫声了.现在,扬子鳄的分布区不断缩小,数量也日益减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分析起来,主要还是栖息地环境的破坏.加上扬子鳄全身都是宝,它的肉曾是宴席上的佳肴,它的皮是制造高档革制品的上好材料,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遭到人们的乱捕滥杀.又因为扬子鳄是一种肉食性动物,能在圩堤上挖穴打洞,因此农民曾把它当作有害动物,见了就捕杀.扬子鳄已处于几乎要绝灭的境地.
为此,我国政府于1972年将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将它列入重点保护动物名录,禁止贸易.1981年,据专家估计,野外生存的扬子鳄仅有300--500条,这一物种可能在10年内绝灭.然而令人高兴的是,时至今日,扬子鳄不仅没有绝灭,而且数量已大大增加.这一人间奇迹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为了保住扬子鳄这一物种,改变濒临绝灭的状况,让它世世代代生存发展下去,我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人力,建立了安徽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可是仅靠扬子鳄自身的繁殖,仍无法挽回种群趋向绝灭的总趋势.从70年代起,我国的科学工作者迈上了充满坎坷的人工繁殖扬子鳄的征途,现在我国人工孵化鳄卵、人工繁殖鳄群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扬子鳄的数量已从建场初期的170条增加到4000多条,现在每年的繁殖数量都在1000条以上,扬子鳄已成为被国际贸易公约批准的第一种可以进行商品化开发利用的受胁动物.
鲫鱼是杂食性鱼,但成鱼主要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因为植物性饲料在水体中蕴藏丰富,品种每繁多,供采食的面广.维管束水草的茎,叶,芽和果实是鲫鱼爱食之物,在生有菱和藕的高等水生植物的水域,鲫鱼最能获得各种丰富的营养物质.硅藻和一些状藻类也是鲫鱼的食物,小虾,蚯蚓,幼螺,昆虫等它们也很爱吃.
鲫鱼采食时间,依季节不同而不同.春季为采食旺季,昼夜均在不断地采食;夏季采食时间为早,晚和夜间;秋季全天采食;冬季则在中午前后采食.
生活在江河流动水里的鲫鱼,喜欢群集而行.有时顺水,有时逆水,到水草丰茂的浅滩,河湾,沟汊,芦苇丛中寻食,产卵;遇到水流缓慢或静止不动,具有丰富饵料的场所,它们就暂栖息下来.
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水库中的鲫鱼,也是择食而居.尤其在较浅的水生植物丛生地,更是它们的集中地,即使到了冬季,它们贪恋草根,多数也不游到无草的深水处过冬.
生活在小型河流和池塘中的鲫鱼,它们是遇流即行,无流即止,择食而居.冬季多潜入水底深处越冬.
青蛙前脚上有四个趾,后脚上有五个趾,还有蹼.青蛙头上的两侧有两个略微鼓着的小包包.那是它的耳膜,青蛙通过它可以听到声音.青蛙的背上是绿色的,很光滑、很软,还有花纹,腹部是白色的.可以使它隐藏在草丛中,捉害虫就容易些,也可以保护自己.它的皮肤还可以帮助它呼吸.它的气囊,只有雄蛙有.青蛙用舌头捕食,舌头上有黏液.青蛙是卵生的,卵孵化成蝌蚪,最后才变成青蛙.
青蛙的身体分头、躯干、四肢三部分,皮肤光滑.
运动捕食方面就是:游、跳、用舌捕食.
繁殖发育方面是:卵生、发育变态.
它的生活环境是:小时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长大后还可以到陆地上生活
青蛙用肺来呼吸,但也可以通过湿润的皮肤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它皮肤里的各种色素细胞还会随湿度温度的高低扩散或收缩,从而发生肤色深浅变化.青蛙平时栖息在稻田、池塘、水沟或河流沿岸的草丛中,有时也潜伏在水里.一般是夜晚捕食.
中华蟾蜍生活习性的观察
中华蟾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动物——癞蛤蟆,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因为长得丑,所以得了这么个通俗而难听的名字.
白天,癞蛤蟆多隐蔽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很少活动.傍晚,在池塘边、草地里便可看到它们忙忙碌碌地“狩猎”——捕食昆虫.
癞蛤蟆体长一般在10厘米以上.它的身体“粗壮”,皮肤异常“粗糙”,可淡黄色的肚皮还算光滑.黄、褐、绿三色交错的背上疙里疙瘩的.这些“疙瘩”却是“宝贝”——皮肤腺,尤其是头部两侧鼓膜上方最大的一对“疙瘩”——耳后膜,能分泌白色毒液.这毒液是一种防御武器,当有天敌进攻时,癞蛤蟆喷射的毒液能使对方不敢靠近.癞蛤蟆长着梯形式的头,前端较小,看起来傻乎乎的.头的吻端偏上有一对鼻腔,能够流通空气,也有嗅觉作用.头部上方两侧各有一个大而凸出的眼睛.它有上下眼睑,拨开下眼睑能看到一片透明的膜.它的眼皮能闭上,所以不像鱼那样老睁着眼.但癞蛤蟆闭眼时不是在休息,而在吞咽食物,因为其眼和口腔只隔一层薄膜,无硬骨,眼球被压而进入口咽腔,迫使食物下咽,因此必须闭眼.癞蛤蟆还会“哭”,它有泪腺.癞蛤蟆的眼睛视野大,对运动着的物体感觉极为敏锐.在两眼后方还各有一个椭圆形、薄膜状的鼓膜.鼓膜能将声波传到内耳,于是它就有了听觉.遗憾的是,癞蛤蟆是个哑巴(不论雌雄),都不能“讲话”——高声呜叫,而只能呱呱叫.它没有雄青蛙的“鸣囊”,在头部下方长着一张扁扁的大嘴巴.撬开嘴巴,能看到其颚上有个洞,与鼻孔相通.它的上下颚均无齿,嘴里还有一张椭圆形、末端不分叉的大舌头(青蛙舌末端分叉),而且是“倒着长”,舌根固着在口腔底部前缘,舌尖伸向口腔里面.舌上总有黏而滑的液体.它能迅速地伸出来掠捕食物.癞蛤蟆头部紧连着短而阔的躯干,生有前肢和发达的后肢.后肢趾间有蹼,用于游泳.它善于爬行而不善于跳跃.
中华蟾蜍是捕食田野害虫的能手,一般是夜间捕食.捕食害虫种类很多,有蝶类、蝗虫、蚱蜢、金龟子、蚊、蝇、白蚁……捕食量极大.稻田里的青蛙一天捕食 200多只害虫,而癞蛤蟆要高出青蛙2—3倍,所以它是对人类很有益的动物.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春分”至“清明”前后,冬眠的蟾蜍都集中在池塘、人工湖,可看到个体较小的雄蟾蜍,用前肢紧紧抱住一只个体较大的雌蜡蜍,有时可持续几天而不分开(即使人为地使之分开也很费劲),这种现象称为抱对或抱合.抱对并不是它们进行交配,而是促使两个个体都在兴奋高潮中,同时产卵排精,进行体外受精.癞蛤蟆的卵呈带状.卵的外面有外胶质膜,起缓冲、保护、集热、聚光、增加浮力,以及防止干燥等作用.
癞蛤蟆存在数量多、分布广,可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成为解剖、生理实验的好材料.如它的腓肠肌和坐骨神经可用于观察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等.
癞蛤蟆皮肤腺的毒液可加工成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蟾酥.蟾酥又是六神丸、喉症丸等数千种中药的主要原料,可治疗疮等外科病,还具有解毒、利尿、强心的功能,驰名中外的“安宫牛黄丸”和新制的“蟾力苏”都是急救用的强心药剂.
癞蛤蟆对人类是十分有益的,在饲养的基础上,我们应大力开发和利用,同时我们应注意保护它.在保护癞蛤蟆的措施中,要禁止滥捕滥杀,禁止打捞其幼体——蝌蚪;更重要的是必须保护它们的栖息环境,特别是生殖季节对繁殖场所的保护.水体污染是导致癞哈蟆大量减少的主要因.实践证明:低浓度的农药能刺激蝌蚪的肌肉,使之行动迟缓,易被天敌发现和消灭,高剂量的农药可立即引起死亡,愈大的蝌蚪对农药愈敏感,特别在变态前后最易死亡.可见,当务之急是要大量减少农药的投放量,大力提倡生物防治害虫.另外还应创设癞蛤蟆繁殖的饲养基地,保证它们能安全地繁衍和成长.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使我全面了解了癞蛤蟆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功能,而且使我学会了观察、写观察日记、亲自解剖蟾蜍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癞蛤蟆不仅捕食农田、林地、菜地的害虫,而且可作为实验材料和药用.用它防治害虫既不费工,又不花钱,并且不污染环境.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598356.html?si=8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