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
回答题目:2621条
我国的教育使学生在不停地努力学习、努力提高.从小时候起,中国学生就被很浓的学习气氛包围.在压力的推动下,没有人会在激烈的竞争面前选择安逸.因为考试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如果你不按老师说的、书本上写的答,就一定是错的,这样就使学生不去研究为什么,就成了一种学习习惯.而西方国家的一个理念就是去研究为什么要学,这是一个习惯,这样才会创新.x0d一、我国学校教育理念与西方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x0d1.知识观念陈旧,重知识积累轻知识应用x0d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十分钟就可以完成.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即我们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试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选择、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这样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混杂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x0d2.重共性而轻个性x0d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基于个体的差异性.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重共性而轻个性,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灌输个人服从集体的社会观念.要求个体时时处处与大家保持一致.班级和学校都是集体的实物载体,个人在班级和学校的管理制度制约下,学会了压抑自我.而在以集体主义消灭个人主义的同时,也消灭了一些个性色彩浓厚的创造型人格特质.反映在教学上,学校规定了统一的教学进度,学生们被动地适应老师.学得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只好“等”,还要强迫自己继续听已经明白的课堂内容.与此同时,学得慢、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在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下不得不“赶”,而“赶”得很吃力的学生往往失去了娱乐乃至休息的时间.总之,我们的学校教育忽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用一个尺码的鞋让所有的学生去穿.其结果必然是有的人要小脚穿大鞋,有的人却要削足适履.反映在考试上,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区、一个市采取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一张试卷.在考试形式上比较单一,即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在学校统一的尺度下,学生被剥夺了合理、有效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同时对知识的好奇心、新奇感、自发的学习动力也会荡然无存.所以,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最薄弱之处是缺乏创新意识.x0d3.在教育管理理念上缺乏宽容精神和民主精神x0d缺乏宽容精神的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是扼杀个体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这种制约不仅从外在的角度以社会控制的形式压抑个体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从内在的角度以思维习惯的形式压制个体创新思维的生成.我国中小学在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x0d(1)权威型管理.东方教育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崇尚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班级管理上,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忽视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习惯于道德说教和批评训斥,不习惯坦诚协商;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师生双方均不习惯共同讨论与答疑.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严师出高徒”.“严格”是我国教师管理学生的突出特征,而教师的强权威性和学生的强服从性,则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突出特征.权威型管理因适用于应试教育而满足了现行教育的现实需要.应试教育需要的是挖掘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潜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积累或记忆尽可能多的信息,而来自权威的强权式的压力能够迫使学生在短时间集中精力,排除一切杂念,靠爆发力取得短时记忆的最佳效果.但也导致了学生不仅难以形成民主精神、平等意识,而且也难以形成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及责任意识,并有依赖性强、选择能力低以及缺乏客观的判断力的发展趋势,致使个体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别人.这些缺陷最终限制的是个体的独立发展及创造潜能的开发.x0d(2)过度的纪律约束.满堂灌是中国课堂教学的传统特点,课堂就是教师的讲坛而不是学生的论坛.其根源在于无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创造性主体,而只是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上课时学生发言要先举手,即学生能否有发言的机会取决于老师是否恩准,不举手就发言属于违反课堂纪律.所以,恰恰是在孩子们最有勇气发表见解的时候压制了他们的表达欲,也正是在他们最有可能培养自我表达能力的时候限制了他们的表达机会.x0d二、适应新形势,树立新理念,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1.树立新的知识观x0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发布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其中对知识的形态作出了新界定.知识可简称四大类: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样做(know-how),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这种知识四分类法所表达的含义是,知识可以分为四个基本范围:其一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属于描述事实方面的知识;其二是有关“为什么”的知识,属于探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其三是有关“如何做”的知识,属于操作、试验、技能方面的知识;其四是有关“源于何处”的知识,属于寻找信息和知识源头的知识.前两类知识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后两类知识则是我们的教育中缺乏的教育内容.x0d新知识观告诫我们,实践类活动的重要性是值得格外强调的,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应改变重知识积累轻知识应用的观念.哲人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那么知识就愈多愈好吗?知识是力量的基础,但只做知识的存储器我们不会有任何的力量,知识要想真正成为无穷力量的来源就必须追求知识的应用与理论的创新,知识的堆砌只是一堆散沙,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则使其具有了无穷的力量.教育的重点应该由传授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培养学习的能力,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造力.而要对其有所突破,就有必要对基础的教育理念加以完善与创新,即鼓励个性,鼓励创新.x0d2.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x0d共性的教育固然便于管理,但对个性的抹煞无助于创造性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就无助于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x0d针对学生能力差异,学校的教学制度应有灵活性,如同样的课程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进度;班级的设置不要过于死板,可自由流动;还可以考虑在各年级设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跳级制和降级制,包括允许单科跳、降级.即使在同一个班级里,已经听懂课的学生应当允许看别的书,甚至出去玩.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学校留作业应当适时适量,针对性强并按学生的能力划分不同的层次,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形式和作业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作业.在评价学生时应将考试的分数与等级评语相结合,即使只是通过考试来评价,也应当采取书面考、操作考、闭卷考、开卷考等多种考试形式.x0d3.营造民主、宽容的学校教育环境x0d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和谐的气氛.”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了自由、轻松,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所谓“师严道尊”也不用毕恭毕敬.而几千年来,师生间的不平等关系,严重地桎梏了两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近师严而止”几乎成了不变的真理.一种合作式的小组学习研究的气氛就这样被无端地破坏了.教师在广大人民心中有其崇高的地位,但在一朝为人师的同时,更应为其朋为之友.x0d课堂教学制度方面,要真正改变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局面.这些年来国家虽一再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启发式教学,但观察整个社会的课堂教学面貌,基本上是维持着传统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虽时有新教学方法的实验,但量少而影响面小.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鼓励学生质疑解难,教师提问后留下充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耐心等待他们的回答.尤其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励他们寻找问题答案,如能通过观察,学生能直接获取答案的,教师一定提供观察机会.如自己通过操作能获取答案的,教师一定要提供操作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找到问题的答案.所以要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课堂教学面貌,仅凭造舆论远远不够,国家应从政策上作出规定,保证学生质疑问难和自学的时间.这种时间比的分配在不同的年级应区别对待.同时,不同的学科也要把握好师生活动时间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