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春风里 ——纪念适之先生之八 陈之藩 和适之先生的谈天是一大享受,可是我跟他却常常谈不来。 比如,在哲学史大纲中,胡先生最精彩的一段是墨子。那是在北大讲堂中,使梁任公拍案...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春风里
——纪念适之先生之八
陈之藩
和适之先生的谈天是一大享受,可是我跟他却常常谈不来。
比如,在哲学史大纲中,胡先生最精彩的一段是墨子。那是在北大讲堂中,使梁任公拍案叫绝赞不绝口的文章。我就跟胡先生说,我不爱墨子,我的意思是那种文章谁看得懂!他笑笑,也不说什么。
同一本书,比如荀子我是喜欢前面的,他却喜欢后面的!我曾在胡先生面前像小学生似的背劝学篇,胡先生也像小学生似的背后半本。跟胡先生谈天,有个原则,他一定要知道你曾经下过工夫,有诚实的问题,他才跟你谈,不然他就聊别的。
当我背了两段劝学篇以后,他才跟我谈荀子,他说,这都是些冠冕堂皇的文章,当然我知道胡先生的偏好还是荀子的“科学”见解。
两个人虽是谈不来,可是谈一晚上,很愉快的分别。我总是喝得醉醺醺地走到电梯,他总是送我到电梯的地方,热烈地握手,并常说他近来没有什么会,意思是愿我再来谈天,可是也不勉强我。
谈到白话文学,他的程度就不如我了。因为他提周作人,我就背段周作人,他提鲁迅,我就背段鲁迅,他提老舍,我就背段老舍,当然他背不过。
在这些白话文学家里,我们也是谈不来。胡先生对周作人的偏爱,是著名的。他曾不止一次的跟我说,“到现在还值得一看的,只有周作人的东西了!”他在晚年是尽量搜集周作人的东西。
我如果说:“不要打呀,苍蝇正在搓搓手搓搓脚呢。”他似乎就想起苦茶庵中的老友,在他回忆的茫然的眼光里,我看出胡先生对朋友那份痴与爱。
“七七事变”离开北平后,他劝周作人:
藏晖先生昨夜作一梦,
梦见苦茶庵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
飘萧一杖天南行。
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
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
梦醒我自披衣开窗坐,
谁知道我此时一点相思情。
这是胡先生的一首名诗。及胜利后,胡先生为他辩护,为他洗刷。给法院的证辞中,比较了北大的藏书,比较北大建筑的今昔。把周作人说得不仅不是汉奸,而且是个功臣。周作人坐监时,他去探监。我并未问过胡先生,但在话里,他似乎对周作人现在的情况依然很清楚。
当我听完他每次说周作人以后,即想起:“你们之中谁觉得自己无罪,可以出来打死他!”除非是个圣人,不会有胡先生那种慈悲、那种热爱、那种原谅、那种同情。
丁文江先生当上海总办,是给军阀做事,胡先生在丁传里,不知用多少话来阐述他的那个“如俟河清,当待何日”的哲学。我们可以看出胡先生的辩解,实在并不是用什么理智的分析,而是那份热爱的心肠。因此,他从任何人身上全能看出长处来。
有一次,他问我说:“之藩,你知道曹锟的长处吗?”我从小学课本里就知道,所以我说:“我知道。”他说:“什么?”我说:“贿选!”
他很严肃地说,曹锟的长处是公平。因为他公平,所以提拔出那么多走卒式的将领来。大概胡先生看过的不平的事太多了,选了半天,选出曹锟来。经他解释了曹锟所提拔起来的屠狗英雄以后,我真是佩服胡先生的用心。因为我从小学课本里灌输的成见,依然保留我对军阀的痛恨,可是我知道我们的谈不来,是我太幼稚而已。
胡先生在现代的人中,不要说在中国找不到,在外国也找不到。因此,我常用古人与他比。
我也给他写过几千言的长信,我也给他各式各样的难题,但只要问题诚恳,他总是尽量答复的。开头总是谢谢你的长信,末尾又是特别谢谢你的意思。
你看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信,有多诚恳,你再看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那几百字的信,最后是“非石之所敢知也”。司马光收到那样的毫不考虑、应勿庸议的回信,如何不气?
所以,胡先生有王安石的变法热情,但比王安石要温和得多。
年轻朋友去访他,胡先生总说:“你多大了?”“啊,我羡慕你呀!”
你看白居易的诗:“今日红颜欺了我,他日白发不放君!”
虽是游戏的诗,但也失去了长者的风度。
胡先生有白居易的文学技巧,但比白居易要纯厚得多。
在笔辩的文字中,在舌辩的议场中,胡先生从来未失过态,嘴里说出不堪入耳的话来。
你看苏东坡的策论中,“养猫所以去鼠,不能因无鼠而养不捕之猫;畜狗所以防奸,不能因无奸而养不吠之狗”。
拿猫狗一类的东西当武器,是苏东坡冲动起来的败笔,但这种败笔,胡先生从来没有过。
所以,我觉得胡先生有苏东坡的痛快淋漓,却比苏东坡能控制自己。
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的,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因为有春风,才有绿杨的摇曳。有春风,才有燕子的回翔。有春风,大地才有诗。有春风,人生才有梦。
春风就这样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了。
(选自《剑河倒影》,略有删节)
1.作者在开头说和先生谈天“是一大享受”,又说“常常谈不来”,为什么?
2.文中胡适的诗,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3.文中用王安石等人对比,写出了胡适哪些性格特点?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4.结合全文,探究“春风”的丰富意蕴。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