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以致其严。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①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衋然:伤痛的样子。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者得以致其严 严:敬意 B. 而不本乎理 本:探究
C. 意奸而外淑 淑:善良 D. 其传世行后无疑也 传:传播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铭与史不同,墓志铭应写贤者,而史则善恶皆书。
B. 文中的庙指宗庙,而不是寺庙,是祭祖的房屋,铭文可置于其中。
C. 公卿大夫在文中泛指为官做宰的人,他们都有墓志铭,但流传下来的却很少。
D. 欧阳修在给作者的信中厘清了曾氏家族世系,作者表示会对世系增加充实扩展。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于是乎铭始不实。
(2)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曾巩认为墓志铭少有流传的原因。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