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
题目内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我国古代用农历计时,用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把五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二:厉害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来化通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30日下午将中图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系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厉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如“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再如民间有“霜降吃柿子防感冒”的谚语,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相传,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材料三: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常早于这个时间。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C. 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 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2.结合材料分析二十四节气“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的原因有哪些。
3.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清明”这一节气的认识。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