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少有重合,少有雷同,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宝钗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这正是热的表现。但她为人处事却庄大方,竭力掩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
胡菊人先生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刷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
薛宝钗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牡自身心性的结果。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忽视了薛宝钗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 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甚至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地。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以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酷意与不快。遇见亭内红玉与坠儿,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富,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说她将自己两套的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宝钗说金钏“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因为人们为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的真实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1.下列与 “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 “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 胡菊人认为薛宝钗用假面对付虛假的世界,用药治疗生命激情,是大悲剧人物。
D. “冷香丸”对宝钗治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毛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提出拿自已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3.根据上述材料,不属于造成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原因的一项是
A. 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B. 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C. 从写作目的看,作者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写出了薛宝钗内心的细腻,从而表现了她立体的形象和复杂的性格。
D. 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