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城市是什么? ②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与乡村一样,城市是一种聚落,是人类居住区的一种,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方,是社区。乡村和城市(城镇)在概念表述上是截然分开的,但在实际...
题目内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城市是什么?
②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与乡村一样,城市是一种聚落,是人类居住区的一种,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方,是社区。乡村和城市(城镇)在概念表述上是截然分开的,但在实际形态上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这是因为,从自然村到集市、市镇、小城市、大都会,其间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居住形态和空间特征、职业差异和社会异质性,以及基础设施的状况等等,都是一个连续变化或累积的过程。位于这个过程的多种聚落形态被称为“城乡连续谱”,各种聚落都处于这个连续谱系中的某个位置,而兼有城乡二者特征的形态较为多见。
③正因为乡村与城市的界限模糊,当今世界各国对于何谓“城市”的定义标准并不一样,对于将居住在何种聚落形态的居民统计为城市人口或乡村人口,不同国家往往有不同标准。按照国际统计学会1987年的建议,超过两千人的人口聚居区即为城市居民区,在此以下的为乡村居民区。欧洲国家大多采用这一标准,其中北欧的一些国家更是降低到五百人。在美国,两千五百人以上的自治单位,或人口在每平方英里一千五百人以上的居民聚集区被统计为城市人口。日本则将一万人以下的自治单位(区域)称为村,一到三万人为町(相当于中国的建制镇),三万人以上的为城市。与此相较,中国对于城市和镇的设置标准都高出许多。因此,国际上城市人口、城市区域的含义相当广泛,意味着从五百人到三万人不等的集中居住区。在将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进行比较以证明中国的“落后”时,应该注意到其间的差异和不可比性。
④从社会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磁铁,也是容器。城市本身具有的磁性和磁力,容易吸引人、财、物向城市聚集。而在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生产的工厂化和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达,城市的磁性和磁力大幅度增强,也因此导致了城市的过度膨胀,十九世纪百万级人口城市的出现,以及二十世纪千万级人口城市的出现,都是以此为背景。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进行人为的控制,城市将会像一个贪婪无比的“大胃王”,吞噬一切它能够吞噬的东西,即便造成它自身的梗阻和消化不良、导致严重的城市病也在所不惜;与此同时,在城市飓风狂扫之后,乡村的凋敝和空洞化也难以避免。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最近半个世纪中发生的现象,就是突出的例证。
⑤进而,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权力和资本的据点,是“增长机器”。国家和城市的历史都表明,城市本身是权力的堡垒,堡垒的大小与权力或国家机器的大小相互对应。而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急剧扩张的历史也显示,城市同时也成了资本的蜂巢。考虑到权力和资本都具有贪得无厌、不断扩张的本性,为了权力本身的壮大和利润的增加,它们都必然倾向于控制和汲取更多的资源,从人、财、物,到信息、符号和话语权,也必然会在土地和空间方面进行拓展。也就是说,权力和资本的欲望的膨胀,必然会推动城市的膨胀,两者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必然性。
⑥就上述第一点而言,如果承认衡量某个(种)聚落或社区优劣的唯一标准是它的宜居程度,是其中的居民能否安居乐业,那么也就应当承认,只有宜居与否的聚落或社区,而不存在先天优劣的城市和乡村。而第二和第三点则提醒我们,必须对过度的城市化和城市的过度膨胀保持警惕,因为它既会破坏它的大量居民与自然的协调和身心协调,也难以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与均衡。警惕由权力和资本对城市形态和演化方向的垄断,防止大城市“对大量人口的奴役”非常重要。所谓“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宣言,是一种建立在无知基础上的妄言。事实上,与此类宣言形成鲜明对照的“城市让生活更糟糕”恰恰是城市历史的常态,其中大城市表现得更加突出。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期的欧美城市,以及20世纪后期以来的拉美城市,都提供了这方面的大量例证。
1.第②段加点的词语“城乡连续谱”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
2.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标准不同则不具可比性,拿中国“城市化率”证明中国“落后”并不科学。
B. 因为中国对于城市和镇的人口标准设置高,所以相对而言“城市化率”低。
C. 城市和镇的人口标准设置高则“城市化率”低,所谓的“落后”只是错觉。
D. “城市化率”不足以证明中国的“落后”,它用来证明中国的城镇人口较多。
3.第④段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你认同作者“城市让生活更糟糕”的观点吗?请从你生活的城市提供一个例证来阐明你的看法。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