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现代文阅读 有趣的“三” ①数字中最神秘、最受青睐的大概要算三了。在我国,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淮南子·天文训》,历来注家对此都有解释。其中,《淮南子·天文训》的解释是: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阴...
题目内容:
现代文阅读
有趣的“三”
①数字中最神秘、最受青睐的大概要算三了。在我国,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淮南子·天文训》,历来注家对此都有解释。其中,《淮南子·天文训》的解释是: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是两性合和的成果,是万物生殖繁衍的体现。
②如中国古代建筑,王城的营建制度是九里见方,城的每一面各开三个城门;城内南北道路、东西道路各九条,路宽72 尺。这些数字都是三或三的倍数。为何要这样修建呢?一是帝王都自称受命于天,表示其统治人民的权力是上苍赋予的,于是
干什么都打着“行天之道”的旗号;二是因为“三生万物”,王朝要兴盛发达,就得行“三”之法。
③再如历史上的“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共计120 个官。这说明王朝设官也是以“三”为法的,其用意仍然是为了表明王者法天,即所谓“顺天成道”。
④在社会和民俗方面,“三”这个数字也是无所不在的。“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体现了事物的开始、过程和结果。“三羊开泰”中的“三”在民俗中有吉祥之意。“三教九流”中的“三”和“九”概括了社会各行业的方方面面。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通过对中国古代礼节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情,古代的礼节也多与“三”这个数字有关。古时候,中国人待客,往往要客人熏三次香,洗三个澡,叫做“三衅”、“三浴”,表示极高的尊重。古有“退避三舍”之说,也是起源于一种礼节。晋重耳为报楚王之恩,在两国交兵时,后退三次,以表示感谢和敬畏之心。
⑥古代,臣民们拜见帝王都得行三叩九拜之礼,同时还得三呼万岁。如遇家中长辈死丧,晚辈人还有守孝三年之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高卧隆中,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请他出山,帮自己打天下,演出了一部思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剧目,诸葛老师在三请之下如再不出山,恐怕就有失礼之嫌了。
⑦古代的许多礼节对于现代人来讲是很繁琐的,没有必要去讲究了,但是有的礼节我们还仍然保留着,如去吊唁时,面对死者,哀悼者要三鞠躬;去别人家里作客,需得敲门而进,而敲门三下,则是比较礼貌的行为;现在还有一种礼貌与“三”的联系比较密切,就是我们常见到汽车的厢板上往往写着“礼让三先”。
⑧“三”这个数字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时空和算数。凡极言时间之长、空间之大、数量之多,古时多用三或三的倍数来表示。如“三思而行”“九天”“十八层地狱”“三人行必有吾师”“三百六十行”等等。
⑨可见,“三”这个数字,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被广泛运用到各个方面。
1.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本文从中国古代建筑、官职设置、社会民俗、礼节、时空和算数等方面说明了“三”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广泛运用。
B. 中国古代的王城讲究“九里见方”,城门数、道路数及宽度都是三或三的倍数,都是为了表示帝王是受命于天,也是为了祈祷王朝兴盛发达。
C. 古时候,“三衅”“三浴”是为了表达客人对主人的极高尊重。
D. “三思而行”“九天”“十八层地狱”“三人行必有吾师”“三百六十行”里的“三”分别表示时间长、空间大、数量多。
2.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引用《淮南子·天文训》的解释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采。
B. 第②段画线句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C. 第④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一问三不知”“三羊开泰”“三教九流”作了比较,突出了“三”这个数字也是无所不在的。
D. 全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使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可否删去,为什么?
数字中最神秘、最受青睐的大概要算三了。
凡极言时间之长、空间之大、数量之多,古时多用三或三的倍数来表示。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