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四民并举。这中间,士因为有知识、有文化、有名望、有社会位,在“四民”中占据最显要位置。这一阶层最为人推崇的品质有三点:一是风骨,二是风雅,三是...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四民并举。这中间,士因为有知识、有文化、有名望、有社会位,在“四民”中占据最显要位置。这一阶层最为人推崇的品质有三点:一是风骨,二是风雅,三是风流。其中,风骨是指士人有刚健气质和耿介性格,风流指其出众才华和不拘于世俗的放逸洒脱。与此比较,风雅则相对中道一些,它一方面指士人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社会关怀,另一方面又温柔敦厚,含蓄蕴藉,在待人接物上给人留下精
神的暖意。换言之,风雅处于三种人格中间地带:它强化骨鲠、端正之气就是风骨,增加超迈、俊爽之气则为风流。这样,所谓风骨和风流,其实就是以风雅为中心向两个极的摆荡。前者坚守道义原则,几近于墨家充满侠义精神的绝不妥协;后者蔑视世俗价值、几近于道家的一切流俗皆可超越。由此,如果说风骨和风流均有其偏至性,那么,风雅就在中间地带撑起士人美好人格的大宗。也可以讲,风雅内聚为风骨,外放为风流,两者共同构成风雅所可达至的精神边界。。
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史上,风雅之所以重要,除了它涉及士人人格和精神境界外,更在于它和中国文明史广泛关联。按照正史叙述,中国文明起于伏羲氏象天法地,制作八卦,此后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再后有周公制礼作乐。也就是说,从自然到人文再到人间礼乐,代表中国文明合理进程。关于礼乐与风雅的关系,清人纪昀在《云林诗钞序》中指出,《诗大序》中“‘发乎情,止乎礼义’二语,实探风雅之大源”。按照中国古人“乐主情”的一般判断,所谓风雅对内发乎情、对外止乎礼的特性,其实也是礼乐基本特性。风雅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在士人人格和社会风尚上留下的烙印和投影。
风雅在后世,虽然一般指士人人格和社会风尚,但在词源学意义上,却是起于《诗经》关于风、雅、领的分类。它首先是一个诗学概念,然后才由诗逐渐推及士人为入处世层面。由此可以看到,风雅向上通达于礼乐这一关乎中国文明性质的宏大命题,向下则落实于《诗经》具体文本。这决定了风雅既是文学创作典范,也是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连续性目标。换言之,文学意义上的风雅,既可以按照自下而上的逻輯,
从诗风拓展为士风、家风、国风乃至天下风仪,也可以自上而下,从礼乐文明的宏大理想落实为家国制度,乃至于具体诗文创作,由此,风雅,也就由一一个在风骨与风流之间往复摆荡的精神性概念,转进成为上通礼乐,下达具体文艺实践的无限广延性文化概念。
(摘编自刘成纪《走向风雅》,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风骨具有骨鲠、端正之气,坚守道义原则,体现了墨家充满侠义精神的绝不妥协。
B. 纪昀在《诗大序》中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其实也是礼乐的基本特性。
C. 风雅首先是个诗学概念,之后推及士人为人处世层面,转进成为一个文化概念。
D. 风雅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人格培养方面和营造社会风尚方面,尤其是诗文创作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对风骨、原雅、风流的分析,指出了风雅具有相对中道的特性。
B. 文章提出风雅与中国文明史有广泛关联,并通过中国文明史的演变过程加以论证
C. 文章使用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风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D. 文章论述了风雅对士的意义,并进一步论述了风雅与中国文明以及文化的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农工商”不如“士”位置显要,是因为其没有知识、文化、名望及社会地位。
B. 没有《诗寺经》中的风雅和传统礼乐文明,风雅可能对后世不有深远广泛的影响。
C. 士人只有具备出众的才华和不拘于俗放逸洒脱的精神境界,才可能蔑视世俗价值。
D. 风雅涉及士人品格,还关联到中国文明史,可见其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史上很重要。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