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仿佛一夜之间,很多城市意识到了“人”的价值。眼下,这场自去年开始的“户籍风暴”正愈演愈烈,堪称中国史上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继北京之后,上海也遭不及待地加...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仿佛一夜之间,很多城市意识到了“人”的价值。眼下,这场自去年开始的“户籍风暴”正愈演愈烈,堪称中国史上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继北京之后,上海也遭不及待地加入了“抢人大战”。3月26日,《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正或出、台,宣布实施“高峰人才全权负责制。等政策。2016年以来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归人才净流入量均居全国首位。郑州,落户零门槛,学位有补贴;武汉,“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成都,大学生“先落户后就业”;西安,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落户。
专家称,所谓抢人才大战实质就是抢人大战,这也反映出中国严重的人口危机。目前,中国的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等问题也相当严重。
(摘编自《光明日报》、新华网等传媒2018年4月报道)
材料二:
注:①入口出生率:某地在一个时期之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出入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生育率:总出生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人数之间的比例。亦称育龄妇女生育率。②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lt 18,倒数前五名分别是北京0. 71、上海0.73、辽宁0.74、黑龙江O。75、吉林0;76。
材料三: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出生率逐渐下降,低生育率带来社会老龄化危机的同时,消费和生产也将同步缩减。因为老年人的消费意愿低,消费萎缩可能快于收入萎缩,引发通货紧缩。同时,家庭累积的名义财富将泡沫化,可能表现为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基础设施更新步伐也将放缓甚至停滞,已有的基础设施将面临老化,规模效应下降。随着老龄化加深,一方面,老年人增多,推高养老金支出;另一方面,工作者减少,降低养老金征缴收入。此外,低生育率还会削弱未来创新和创业的活力。长期低生育率不仅减少年轻人的比例,也减少他们的创新动力,让整个经济患上“老年病”。
如果低生育率长期持续,最终将会削弱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如果人口颓势无法挽回,在扣除技术进步的因素后,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不断萎缩,规模效应持续弱化。近几年来,东北三省经济持续低迷就是一个警示。
2017牟2月,国家卫计委印发《“十三五”全国计潮生育事业发展规则》,其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中国生育率要从2015年的1.6回升到1.8的水平,年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
(摘编自《中国正陷入人口危机》,腾讯网2018年2月)
材料四:
2015年7月底,联合国人口署发布《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预计中国人口到本世纪末将回落到10, 04亿。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目前中国人口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总量依然超过适度人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只有16.5%,已经处于严重少子化状态,大大低于世界27%的平均水平,65岁以上人口数为1. 37亿人,占比10.1%,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
伴随人口危机论争议的,还有我国“人口红利”是否消失了的判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贡献率高达27%。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不可避免下滑。坊间甚互有观点认为,人口增长率过快下滑、人口结构过快少子化和老年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扬宜勇并不赞成上述观点,在他看来,那是在低层次竞争上看人口红利,但是中国经济要上新台阶,从中低档次的产业往中高档次的产业功能迈进,就得放弃人口红利,创造人才红利,即不在乎人口的数量多少,而在乎人能不能干。中国要创造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向中央强调的人才强国战略方向迈进。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7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抢人大战”中,多个城市争抢的大多是高端、高素质的各类人才,这些城市“抢人”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当前面临的人口质量、人口结构问题。
B. 根据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大概可以推测同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例如东北三省2016年人口出生率排名全国倒数,相应的当地近几年经济持续低迷。
C. 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占比越来越高,专家认为,中国当前的人口问题是总量超过适度人口的问题,但主要还是人口结构的问题。
D. 基于对低生育率带来的人口问题的管控等原因,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对全国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提出了要求。
3.在“人口红利”的论争中,蔡防、杨宜勇两位专家有什么共识?各地“人才争夺战”是否是对“人口红利”的认同?请结合材料分析。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