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同一个概念。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传统社会的文化,它们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传统文化背后的那个精神连接链,才是文化传统...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同一个概念。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传统社会的文化,它们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传统文化背后的那个精神连接链,才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从古到今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中。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承载着历史的惰性力而又不随顺时俗俯仰,是它天然生就的品格。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的时候,日积月累的结果,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过程,固有的传统会因之增加或减少,直至发生变异。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所以陈寅恪先生说,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应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
儒家学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由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的融入,产生了宋明理学,这是不同于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形态,思想史家称之为新儒学。陈寅恪高度评价这一文化融会和思想合流的现象。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后更日趋明显,终于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奇观。追其原由,主要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时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东汉的佛法东传和明代的耶教来华,同为中华文化这一品格的见证;而汉唐两世的繁荣昌盛,则为中华文化这一精神品格提供了历史范例。所以王国维的《咏史》遥忆唐代的开放繁荣,写下这样两句诗:“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清朝的道光、咸丰以后的历史,所提供的则是这种精神旨趣反向的历史见证。
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可是历史的一定时期,社会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来反传统,并且形成社会的潮流,传统也会因之发生断层。但时过境迁,人们又会自我反思,由反传统转变为自觉地接续传统。近一百年以来的中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又到了需要自觉地接续传统和让传统成为当代文化与社会建构的有益养分的历史时期。
传统是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文化典范来承载和传承的。文本经典和典范性的文化遗存里面集中藏有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密码,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不失为现代人接受和连接传统的有效方式。和传统的因子连接紧密的大文化人,包括大艺术家、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大学者,他们所具有的德范与风义,和他们才华卓具的独创性的艺文杰作,能够起到为青年人提供精神楷模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艺文人物和他们的创造物,都能达致这一境界,那些没有传统文化的根基,只靠猎奇和追求时尚的作者不足语此。
(摘自刘梦溪《看不见的传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有松散又相对稳定的结构,固有传统会因与异质文化交融发生变化。
B. 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的品格,是形成“三教合一”历史奇观的主要原因。
C. 反传统的社会潮流会让传统发生断层,但这些人最终都会自觉接续传统。
D. 和传统因子紧密连接的大文化人,其德范风义能为青年人提供精神楷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运用对比论证,明确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B. 新儒学产生的过程证明了传统更新是在旧传统中增加新养分新资源的观点。
C. 文章引用王国维《咏史》中的诗句,肯定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精神品格。
D. 文章层层深入,阐述了中国当代社会自觉接续传统的必要性和有效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传统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是两者的最大区别。
B. 汉唐是中华文化包容性品格的历史范例,其他朝代则不具备这一精神品格。
C. 文化典范里集中藏有文化传统的密码,学习文化典范,就能传承中化传统。
D. 当下社会,要自觉接续传统吸收其有益养分,但不能自我封闭与世界脱离。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