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具有民间节日气氛的节气,也是一个节日。该节拥有的丰富活动内容和人文精神,是中国民众共享的节日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其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五点...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具有民间节日气氛的节气,也是一个节日。该节拥有的丰富活动内容和人文精神,是中国民众共享的节日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其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五点:
②其一,忠孝和感恩是清明节文化内涵的主题。清明节,人们带着家中老少,拿着祭品和花草,为亡故的先辈上坟扫墓,以此寄托思念与敬意,并传承孝道伦理。这表现了中华民族敬重祖先、心怀感恩的优秀品质和情怀。经多年传承,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物质与精神遗产,已经积淀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和民众的集体意识。在慎终追远、感恩尽孝的同时,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祭拜烈士英魂,缅怀革命历史,使红色精神在新时期的思想建设中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发挥了清明节祭扫的教化作用。
③其二,多元性是清明节文化的特点。清明节以其内容和形式而言,有两个特点:一是凝重气氛和悲哀泪水;二是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这种悲喜交集、看似难以兼容的场面和气氛,构成清明节的两个不同侧面,看似矛盾,其实是另一种意义和形式的和谐。这种多元性,正表现了民众心中过清明节的人文价值。
④其三,清明节是增强血亲观念功能的好时节。清明节人们借祭祀扫墓的机会,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或结伴踏青、郊游、密切了亲人间的感情联系,增强了文化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型人文精神的传承。
⑤其四,清明节是农业生产的好时机。清明节是节日,又是节气。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耕耘播种的大好季节。所以,清明节饱含着孕育生命、播种希望和期待丰收的内涵。农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可见清明节与农林生产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
⑥其五,清明节是个愉悦的节日。从前,过清明节,人们要脱掉棉衣,洗净身子,沐浴着明媚的春光,男女相会,或亲朋好友结伴踏青春游,或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赛马、打球、插柳……这些活动提升了民众美好情操,培养了民众真挚感情。宋代出世的《清明上河图》就真实地反映了清明节民众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与淳朴民俗。
⑦清明节的本质是“清新明洁”。清明节的习俗是几千年文化发展、积累的结果。弘扬清明节文化,可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的精神财富。
⑧毋庸讳言,近些年来,清明节祭扫的形式,却被一些人扭曲了,他们给祭品披上时髦的外衣,除了原有的香烛、纸钱和冥币外,又新添了纸做的手机、彩电、电脑、冰箱、豪宅以至“保镖”和“二奶”等。这此做法,不但背离了清明节民俗文化的实质,而且,亵渎了祖先人格,还造成钱财的浪费、环境的污染,毒化了社会风气,玷污了青少年心灵。这股邪风,必须狠刹。我们必须还清明节“清新明洁”的本色,让清明祭扫更多地强化精神意义上的追思。
(选自李德忠 李鹏飞《浅谈清明节的人文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清明节,人们为亡故的先辈上坟扫墓,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B. 清明节文化的多元性体现了清明节的人文价值和中国民众矛盾的心理。
C. 慎终追远、感恩尽孝、祭拜英烈、传承红色精神是清明节祭扫的主要内容。
D. 清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唐宋以来中华文化发展、积累的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阐述清明节的人文精神时,主要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B. 作者主要运用例证法阐述了清明节是个愉悦的节日这一观点。
C. 文章第5段引用两句农谚论述了清明节与农林生产的密切关系。
D. 最后一段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论述了清明祭扫要强化精神意义上的追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沐浴明媚春光、结伴踏青春游,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B. 让清明节回归健康、回归文明是弘扬清明节文化应尽快完成的一项任务。
C. 清明祭扫应在强调物质层面表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精神意义上的追思。
D. 弘扬清明节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