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
题目内容:
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左转·楚归晋知罃》)
(文段二):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B.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C.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D.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凡自称於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
B. 我国古代爵位通常分公、侯、伯、子、男五级,献公、晋侯分别为公爵和侯爵。
C. 宗即宗庙,是指为已故祖先建立的灵魂依归之所。庙制规定,诸侯立七庙,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 衅鼓,古时的一种祭礼。重要器物(如钟、鼓等)制成后,要杀牛羊猪等,把他们的血涂在新器物上表示祭,称作衅。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罃有智谋,善于论辩。把楚共王层层进逼的三个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使楚共王无言以对,于无奈之中不得不罢手。
B. 知罃不卑不亢,忠于国家。楚共王问释放知罃回国,知罃将怎样报答自己。知罃回答,如在战场上相遇不敢违礼回避,定当对楚尽为臣之礼节。
C. 介之推正气凛然,不求禄赏。认为晋侯(重耳)担任晋国的君主,主持晋国祭祀是上天的安排,不屑争功劳的二三子。
D. 介之推意志坚定,不贪富贵。果断拒绝母亲两次,母亲说不要赏赐,也应让国君知道功劳,他认为既然隐居又要何名声。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曰:“然则德我乎?”
(2)王曰:“子归何以报我?”
(3)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注释:
1.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连尹是楚国官名,襄老是楚国的大臣。
2.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3.馘: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宥;宽恕,原谅。
4.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5.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