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硬打三分 许福元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要征集一件抗日战争时期的物件——马凳,就是给马匹钉掌时用的矮木凳。 征期三个月已过,马凳尚无音讯。馆长马增直摇头,认为没戏了。本...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硬打三分
许福元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要征集一件抗日战争时期的物件——马凳,就是给马匹钉掌时用的矮木凳。
征期三个月已过,马凳尚无音讯。馆长马增直摇头,认为没戏了。本来嘛,汽车轮子早已代替了马的奔跑。
这一日,一个白胡子干巴瘦老头,肩背梢马子找上门来说,做马凳是我的熟套子活儿。
马馆长打量眼前这位老爷子,青鞋白袜灯笼裤,腰背挺直,双眼有神。说是年龄八十有九,但也就像七十出头摸边小八十的样子。
老人开出条件:一个独门独院,只和你单线联系:要什么材料你们得供应什么材料;一个马凳要做七七四十九天。
马馆长给进了一批枣木,老人用眼一瞥,说:不对。我要的是酸枣木。这是牛犄角枣木。
马馆长一摸后脖梗子,犯了难,我上哪儿淘换酸枣木?
老人指点,山里辛庄北山阴坡,顺义、平谷、密云三不管的地方,有三棵碗口粗的酸枣树。其中有一棵树过了火,那是被日本鬼子放火烧的。
酸枣木终于给弄来了。老人用手掂掂,说:不对。你们这是从枣树上半截锯下,下半截还留在山上。我要的是:坐地棵。
马馆长很纳闷,您怎么知道为图省劲,他们锯的是树的上半截?
老人随手将那些木棒棒往水池里一丢。一根根木棒一头沉下,一头翘起,露出水面。老人用枯手指着说,酸枣木长成这样,得千年以上。坐地棵下半截扔进水里,会全被浸住,不会上半截露头。
七七满四十九天,在焦庄户村东的歪驼山半山坡,纪念会如期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当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各处的代表,平西代表、威县代表、盘山代表等,还有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
一块红绸布被揭开,哇!原来只是一只马凳,马凳高一尺六寸六分六,厚墩墩的凳面分出三条粗腿,立柱却分别往八个方向伸展着。横拉竖扯冰裂纹结构,上承下托如重檐歇山,全身结合无一钉一铁,左观右瞅看不见榫眼。颜色如老榆木擦漆却免漆,气味似松香又掺进五月槐花香和紫荆条花香。
马馆长从与会者的眼神中读出,有人看出门道,有人不明就里。他指着马凳讲解,这小小的马凳,钉马掌师傅把马腿弯起,马蹄垫在上面,翻蹄亮掌。钉马掌师傅用肩膀之力,顶住刀铲,切下一层烂马蹄,剔掉旧马蹄铁,换上新马掌,战马才能奔跑如飞。想当年,冀东几百匹战马在东八县的抗日战场上纵横驰骋,就是多亏了这样一只小小的马凳。
马凳不怕风吹日嗮,霜冻雨淋。它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你无论将马凳或远或近,或高或低地扔出去,无论是平山还是山坡,不管马凳几经翻滚腾挪,它落在地上时,有如灵猫空中打旋儿,最后总是三条腿着地,不翻不滚不倒。
马馆长当场演示,将马凳几次远远往不同方向、不同地势抛出去,马凳还真是如附了魂,着了魔,注入定力一般,无论如何飞翔,最后总是稳稳“栽”在地上。
有人问,现在,可以宣布马凳收藏了吧?
话音刚落,老人提着十八磅大锤闪亮登场。说了声:慢!还有最后一道活儿没完呢。
老人左手持二分半凿子,右手持斧,往那本无缝隙紧致的榫眼正中生生开出一道黑缝,然后从口中衔着的三枚木楔取出一枚,插立于黑缝之中。抡起十八磅大锤轰然“嗨”的一声带一股雄风,往那楔子上砸去。如此三声三锤三楔,说来也神了,那三枚木楔,已分辨不出你我,竟然和整个马凳浑然一体了。
众皆称奇。有人问,您这一手活儿可有名称?
老人吐出四个字:硬打三分。
这时,坐在前排胸前挂满军功章的老者,被人搀扶着颤巍地走上前来,拉住老人的双手,连说道:你就是当年给骑兵营钉马掌的小马哥!多烈性的马,到你手里跟猫似的。我就是骑兵一连的老连长,当年就是你飞出的马凳,挡了日本鬼子一军刀,我的马刀才劈了下去。硬打三分,是你的外号。你还记得是哪位首长给你起的这外号吗?
我宁可忘了我姓甚名谁,也不会忘了给我起外号的那个人。
谁?
聂帅,聂荣臻!
(《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开头部分对老人出场时的外貌描写,不仅反映了老人内在的精神面貌,也为下文写老人做出令人称绝的小马凳作铺垫。
B. 通过老人指点他人找酸枣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老人对当地环境极为熟悉,与后文交代他的抗日经历相照应。
C. “多烈性的马,到你的手里跟猫似的”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老连长对小马哥钉马掌技艺的钦佩之情。
D. 小说情节曲折多姿,扣人心弦:老人出现制作马凳,马凳选材用心良苦,马凳亮相激起人们对抗日英雄的尊敬与怀念。
2.“硬打三分”这一标题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3.小说以简短的问答式对话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