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过去几十年,在世界各地开拓合作的中国外交官、企业家、留学生、文化教育科研工作者乃至游客,普遍都会采用“朋友思维”对待外国友人,即在互相信任理解基础上开展务实、互利、有人...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过去几十年,在世界各地开拓合作的中国外交官、企业家、留学生、文化教育科研工作者乃至游客,普遍都会采用“朋友思维”对待外国友人,即在互相信任理解基础上开展务实、互利、有人情味的合作,这成为中国文化在全球实现广泛传播的极佳名片。然而,中国文化如果要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大空间,还需要将“朋友思维”进一步升级为“用户思维”。
从历史上看,中国曾处于文化强势地位,彼时我们面对海外受众,抱持“化成天下”的“老师思维”。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我们又经历了较长时间虚心学习外国文化的“学生思维”。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交往日益繁密,以更加平等的、平常心的“朋友思维”在海外开展文化交流的做法渐成日常。一大批中国优秀作品正走进海外市场并获得好评,成为各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关注的新焦点。
然而是否有了“朋友思维”,中国文化就一定能在世界上取得应有地位和影响力呢?并不尽然。在交流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出口电影、电视剧以及合拍影视作品,有时因为营销策划不够甚至译配不准确无法大热。总之,对文化传播来说,仅仅有“朋友思维”,满足于在小圈子、老用户、老好人里找知音并不足够,还须有面向更广社会、科学管理生产的“用户思维”,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形成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影响力。
“用户思维”,指的是一种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让用户在产品或服务使用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的思维方式。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除了要让人感受到善意之外,还必须从“非刚需”走向“刚需”。只有以用户为根本,在服务中让用户愉悦地实现知识、认同、情感或价值的提升,才能使产品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换言之,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要针对海外民众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战胜同类“竞品”,这才是文化走出去、实现民心相通的关键要素。
理解用户思维,要抛弃简单臆测和自我想象,跨越文化差异,深入海外用户实际生活进行研发。在文学、出版、影视、动漫、游戏、体竞、展览、演出、设计、科教、旅游等各个领域,各国用户每天都在不断成长,市场不断细分,“竞品”也层出不穷。这就需要“走出去”机构不断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发、译制、合作与传播,邀请熟悉海外用户需求的高端人才参与策划设计,深耕细作、反复磨练。唯此才能推动更多内容在国内出新出彩、稳获市场,在海外扎根生长、蓬勃传播,从而让中国文化在国际交往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与自我创造,体现出更为丰富自由、海纳百川、善良友好且聪慧有趣的国民文化品格、社会文化氛围与国家文化气质,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更加主流、智慧、开放的大国形象。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7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开拓合作的中国外交官、企业家、留学生、游客等普遍采用“朋友思维”。
B. “老师思维”“学生思维”“朋友思维”均与“用户思维”相互对立,缺少“以人为本”的用户体验。
C. “用户思维”,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的思维方式。
D. 只要“走出去”机构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发,就能提高用户满意度,战胜同类“竞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历史角度入手,指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须由“朋友思维”升级为“用户思维”。
B. 文章在论证中采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揭示了文化走出去的策略。
C. 文章为层进式结构,先分析“朋友思维”利弊,进而提出“用户思维”及措施。
D. 文化要走出去,需要从市场细分、“竞品”多的现实出发,针对海外用户文化期待进行开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伴随对外交往的繁密,以“朋友思维”在海外开展文化交流的做法渐成日常。
B. 文化走出去,须让文化产品从“非刚需”走向“刚需”,并使海外用户在情感上认同产品。
C. 文化走出去,文化产品必须以其在国内出新出彩、稳获市场、扎根成长为先决条件。
D. 体现国民文化品格、社会文化氛围、国家文化气质、大国形象是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