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少有才略,灵帝末,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杰,名闻山东。 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郑太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少有才略,灵帝末,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杰,名闻山东。
初,举孝廉,三府辟,公车征,皆不就。及大将军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公业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公业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将恣凶欲,必危朝廷。”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
进寻见害,卓果作乱。公业等与侍中伍琼、卓长史何颙共说卓,以袁绍为勃海太守,以发山东之谋。及义兵起,卓乃会公卿议,大发卒讨之,群僚莫敢忤旨。公业恐其众多益横, 凶强难制,独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公业 惧,乃诡词更对曰:“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
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人庶相动,非不强盛,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 日久。仲尼有言:‘不教人战,是谓弃之。’其众虽多,不能为害。夫战有三亡,以乱攻理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明公秉国平正,讨灭宦竖,忠义克立。以此三德,待彼三亡,奉辞伐罪,谁敢御之!”卓乃悦,以公业为将军,使统诸军讨击关东。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顒、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术上以为杨州刺史。未至官,道卒,年四十一。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六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B. 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C. 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D. 或说卓曰/郑公业智略/过人而结谋外寇/今资之士马/就其党羽/窃为明公惧之/卓乃收还/其兵留拜议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20 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又称“表字”。
B. 举、辟、征、迁、召,都是指古代朝廷对官员的选拔、任用、调动与升迁。
C. 太守,一郡的长官,汉代将秦代的郡守改为太守,明清两代亦称知府为“太守”。
D. 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太少有才略。灵帝末年,他就预知天下将乱,暗中结交天下豪杰,名闻山东;后被推举为孝廉,为三府、公车征召。
B. 郑太善于识人。他能看清董卓的为人不端和有野心,当何进召董卓相助,劝谏何进如果董卓进宫,将危及朝廷。
C. 郑太机智善辩。当看到董卓怀疑他时,他引经据典,用充足的理由陈述山东不值得用大兵征讨,打消董卓的疑虑。
D. 郑太胸怀大志。郑太在天下动乱之际,宴请宾客,并与宾客中何颙、荀攸等人合计谋杀董卓,实现为朝廷锄奸的愿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进寻见害,卓果作乱。
(2)非谓无用,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如有不信,试为明公略陈其要。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