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医药制定标准要循序渐进 于颖:在您看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百年中医史》同以往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张伯礼:第一点就是充分占有资料。这个课题的研究历时3年多,以朱建平研究...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医药制定标准要循序渐进
于颖:在您看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百年中医史》同以往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张伯礼:第一点就是充分占有资料。这个课题的研究历时3年多,以朱建平研究员为首的项目组尽可能地搜集第一手史料,基本涵盖了国家和地方图书馆的史料,包括医书、非医书、民国时期的旧报刊,甚至海外文献资料。
其次,协同攻关。以往这类研究往往是一个专家或一个团队担纲,这次编撰几乎动员了海内外、业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课题组研究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也是过去没有过的。
第三点就是史料与史论结合。带着问题去搜集、甄别、分析、整理史料。项目组打破时间限制,根据中医药发展的性质和阶段,将百年中医发展史分为三个时期: 1912—1949 年是“抗争图存,自强发展 ”时期;1949—1977年是“事业奠基,曲折前行”时期;1978年迄今,是中医“全面发展,走向世界”时期。
于颖:2015 年,您陪同屠呦呦先生前往瑞典领取诺贝尔医学奖,卡罗琳医学院的发言人当时就表示,这个奖不是给传统中医药的。中医的历史传统悠久,但不可能拿来就用,如何让它成为一个维持生命健康的现代工具?
张伯礼: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屠老师讲,中医药是一个宝库,但也不是拿来就用的。中医药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一定要和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科技结合,才能在解决重大问题中做出贡献,这条路子要走下去。
中医药发展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理论层次,特别是哲学的部分,相对稳定;而另一个技术层次,即疾病治疗方法和药物,始终在发展。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指责,说:“你们老用那套几千年的理论,怎么行?” 中医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确实相对固定,但在其指导下的防病治病技术方法却在不断发展。
于颖:《中医药法》去年底正式颁布,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有法可依只是基本保障,涉及一系列具体问题,您重点关注哪几个方面?
张伯礼:中医立法这一大事,中医界翘首企盼了30多年。中医立法了,还有很多内容有待补充、完善、细化,需要一个过程。我个人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管理机构,希望将中医药县级管理机构建齐,把中医药发展经费列入政府财政计划中。
此外,保护中医药的继承一定要符合中医药本身的发展规律。中国民间的高人高术其实有很多,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此次立法就肯定了那些通过“师承”方式学习实践中医、确有医术专长的人才,并在政策上给予从业机会。当然,政府必须担起责任来,制定一系列的规定和要求,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管,扶持和管理并行不悖。
于颖:中医药要想走得远,能不能标准化、能不能为大家所理解,都是问题。这几年里,陆续有标准获列美国药典,在国际上得到应用。这是不是意味着,科学解释中医已经不是问题?
张伯礼:中医能不能标准化,要根据具体内容来看。中药化学成分、微量成分有哪些,各占多少比例;针灸里,针的长短、粗细、韧性、钢含量,等等,这些都没有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也都接受了。当然,有些标准的制定还比较难,比如肾虚的标准、脉象的标准……尚需要过程。其实,不仅中医药,很多学科在制定标准时也都如此,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怎么诠释中医药,在很多人看来是个大问题。一碗汤药里面有什么,过去真搞不清楚;20 年前若大致分析出其中化学成分,也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完成;现在只要几天甚至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基本获知里面化学成分的占比、结构。我们坚信,假以时日,用现代科学语言诠释中医药,以利于更多人理解和接受,将逐步得到实现。
(选自2017年4月28日《文汇报》,作者:于颖)
(注)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1.下列与“中医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确实相对固定,但在其指导下的防病治病技术却在不断发展”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源于两千年前《内经》的中医病理论,清代医家叶天士总结了络病治疗的一些方法和药物,现在吴以岭院士,建立了络病标准,研究了一系列方药。
B. 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的启发,降低提取青蒿素温度,改用沸点更低的乙醚而提取了青蒿素。
C. 丹参这味药材,已经列入了美国药典,这是我国第一个列入美国药典的中药;中国药材的标准纳入了美国药典,为我国更多的药材进入美国提供了基础。
D. 急性心梗介入治疗后常出现大血管通了而小血管没有血流灌注,心肌依然处于无复流状态,中医用通络中药可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
2.张伯礼院士认为中医药可以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他告诉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