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一条干了的河,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
B.“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译文:在河中寻找石兽,竟然没有找到,认为是埋没到地下了。
C.“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译文:逐渐激化逐渐深入,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一定被抛到了坑里。
2.下列对文言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掉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省略句)
B.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反问句)
C.是非木柿。(判断句)
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疑问句)
3.对文中人物形象及主题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是个实干家,但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B.讲学家是空谈家,不切合实际,只有理论不求实际。
C.老河兵实事求是,综合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D.本篇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完全可以“据理臆断”。
4.下列对文章叙事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准备打捞。这是起因。
B.在打捞过程中:“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分析,“众服为确论”。这是发展。
C.老河兵的“笑”,一番综合分析,做出正确判断,果然在上游数里外找到石兽。这是高潮部分。
D.文章意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本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