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学语文试题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历朝统治者以开拓疆土、沟通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中国和西方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目的,开通丝绸之路。为此,历代中央政权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
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历朝统治者以开拓疆土、沟通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中国和西方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目的,开通丝绸之路。为此,历代中央政权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如派遣使节、设置驿站、设防巡哨、荒野屯田等,架设了东西方之间各民族友好往来的桥梁。隋朝国祚虽短,但在统一中原后,隋炀帝不再封锁国内市场,取消各种限制,这对丝绸之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隋朝初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丝绸之路开放政策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隋文帝结束了分裂三个多世纪的历史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至隋炀帝统治期间,拓垦田地,多次大赦天下,普免田粮,人口不断高速增长,许多大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隋书》所志的“隋氏之盛,极于此也”是当时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同时,隋炀帝继位后,励精图治,通过军事征服,一方面阻止了契丹的崛起强大;另一方面将西部的大片疆土归入了中国版图,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极大地保证了丝绸之路开放政策的安全。从现实情况看,开发丝绸之路既能使隋朝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度,又能炫耀中华强盛,达到它四处寻找奇珍异宝的目的。隋大业五年(609)六月,隋炀帝御驾亲临张掖,登山丹焉支山,召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举行“万国博览会”,此举使张掖一举成名,成为西域和外国商人同中原商人交易的中转地之一。
为了发挥丝绸之路的综合效益,隋朝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隋炀帝特派礼部侍郎、地理学家裴矩招徕各地胡商,对周边各国使节和商贾进行管理,并了解其政治、经济、风俗等基本情况,放开或取消各种限制。当时很多西域商人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进行贸易。裴矩结合调查情况撰写了《西域图记》一书,对两万多公里的丝绸之路作了系统记述和介绍,“皇上应天育物,无隔华夷,率土黔黎,莫不慕化,风行所及,日入以来,职贡皆通,无远不至”。“谅由富商大贾,周游经涉,故诸国之事,罔不遍知”也融合了许多富商大贾所供的资料。因为裴矩的记述,隋炀帝对西域和丝路贸易有了极大兴趣,特别是“胡中多诸珍宝”的报告,使他更加优待西方的商人,提供沿途用费等各种方便,大大地改善了贸易环境。不断扩大的影响也带动了丝绸海路的发展,隋朝和日本海上的交往日益频繁,后来辐射到东南亚各国的海上贸易,使中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东亚贸易大国。
灵活多样的商贸交流,也繁荣了中原地区的国际贸易市场。《隋书·地理志》载:“东西二京,俗具五方,华戎杂错,门市临映,珍奇山积。”在贸易的同时,大批外籍工匠接踵而至,在中原内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积极汲取外来文化和工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隋炀帝的开放政策也表现出了他骄奢淫逸、粉饰太平的虚伪面目。为展示内地的富足,他曾下令长时间免费供给外商,以致“西京诸县及西北诸郡,皆转输塞外,每岁巨亿万计,疲于送迎”,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
(摘自郭勤华《隋炀帝的开放政策与丝绸之路经济的开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隋朝疆土的统一,沟通了各民族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B. 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丝绸之路政策的施行奠定了物质基础。
C. 隋朝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也带动了丝绸海路的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的综合效益得到了发挥。
D. 不断扩大的丝绸之路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商贸交流,大批外籍工匠的迁入繁荣了中原地区的国际贸易市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从开通丝绸之路的目的谈起,为下文隋炀帝开拓丝绸之路的一系列政策提供了论述的背景和思路。
B. 文中引述了丰富的史料,为论述隋朝丝绸之路开通的基础、贸易的盛况、产生的效益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C. 文章从物质基础、安全保障、现实情况及交流方式等方面论述了隋朝丝绸之路开放政策得以实施的原因。
D. 文章将重点放在了隋朝丝绸之路开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两个方面,并逐层分析,最后指出实施中的弊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跟中央政权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实施是重要支柱。
B. 隋朝的丝绸之路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原因在于其中掺杂着炫耀王朝强盛、粉饰天下太平的意图。
C. 隋朝如果没有丝绸陆路的发展和积累的经验,也就不会出现丝绸海路的活跃,中国也不会成为当时的东亚贸易大国。
D. 丝绸之路为积极汲取外来文化和工艺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隋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是离不开对外贸易的。
本题链接: